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部門各自為政 膠箱圍城難解
作者:文禮願   來源:文匯報    2022-10-05 11:22

【識港網訊】香港每日產生30噸發泡膠廢料,過往一直依賴內地回收處理,但今年2月回收鏈斷裂後,特區政府遂招標邀請本地回收商將發泡膠箱循環再造。然而,「膠箱圍城」的危機未解,有回收商直擊發現食環署垃圾車的外判商慣性將一車車發泡膠送進堆填區,估計全港近七成發泡膠箱都被堆填,與特區政府的回收再造政策背道而馳。有立法會議員指,食環署視發泡膠箱為垃圾,環保署則視之為可循環再造的資源,過去兩署各自為政,但現屆特區政府已將兩署撥歸環境及生態局管轄,局方應有效協調兩署,理順回收流程,讓垃圾車將發泡膠廢料送往本地回收商處理。

◆環保界人士拍到每天都有大量發泡膠箱直送堆填區。圖為新界東北堆填區實景。 受訪者供圖

發泡膠箱防水、隔熱又防撞,是日常生活經常採用的一種塑膠,特別方便運送瓜菜、海鮮等。不過,使用過的發泡膠箱因為體積龐大、運輸成本高昂,不少本地回收商望而卻步,不願回收處理廢棄的發泡膠箱。因此,香港一直依賴內地回收處理,疫情爆發前香港每天均有約150至160輛貨車將香港收集所得的發泡膠箱運往深圳或廣東等其他地區作回收處理。

回收量不足 處理能力未用盡

今年2月初,內地擔心盛載供港蔬菜的發泡膠箱有新冠病毒殘餘,拒絕再接收處理。香港瀕臨「膠箱圍城」,在此緊急關頭,特區政府招標找「救兵」。建生發展位於屯門龍鼓灘的塑膠再造廠是其中一間「臨危受命」的承辦商,今年5月在政府的資助下投資逾百萬元開設處理發泡膠回收的生產線,每天把不少原本運往堆填區的發泡膠箱回收再造。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直擊回收廠的生產工序,了解工友如何將人見人厭的發泡膠箱,變身成為膠珠,膠珠日後則能再造成塑膠產品。建生發展董事霍鏡超當日帶記者巡察,他透露該廠現時獲得政府相關基金的資助,每天最多可處理10噸至15噸發泡膠廢料,但膠箱回收數量未如理想,導致實際上每天只生產3噸膠珠。他苦笑道:「我都想處理更多(箱),藉此拉低生產成本,可惜現實不似預期。」

◆霍鏡超感嘆發泡膠箱回收量不足。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為增加回收量,該公司目前與領展旗下三十多個街市,以及十個屋邨街市合作,由該公司回收處理有關街市的廢棄發泡膠箱,但收集發泡膠箱最多的食環署未參與合作計劃。香港廢物協進會榮譽副會長邱培林表示,食環署轄下垃圾收集站每天收集大量發泡膠箱,「該署平均每日清理約四五萬個發泡膠箱,如果署方能夠畀建生回收,建生是有能力將回收量由每日10噸增至30噸,可惜政府(垃圾車)對處理廢料有既定方針和特定路線,不輕易作出改動。」

環境及生態局應做好協調

邱培林解釋,營運食環署外判合約一般規定,垃圾車要按指定路線將垃圾運往堆填區,因為合約有明確規定,外判商絕不能擅離路線,故即使整架車載滿發泡膠箱,也得按原定路線運往堆填區。

◆ 邱培林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他早前直擊外判商將一車車發泡膠送進堆填區,「每天都見到大量發泡膠箱被運往屯門稔灣堆填區,該處(堆填區)與龍鼓灘回收廠房相距只有10分鐘路程,只要食環署願意稍微更改運輸路線,將膠箱運給回收商而不是丟進堆填區,就可以減輕堆填區的沉重負擔,真正做到減廢減碳。」

他指出,現時全港每天約產生30噸發泡膠廢料,當中只有約10噸被運往回收廠處理,餘下近七成仍送往堆填區。現屆特區政府將食環署撥歸環境及生態局,使食環署與環保署皆隸屬於該局之下,他認為兩署應充分合作做好源頭回收,「唔好白白浪費,我們是願意見到一個箱、回收一個箱的。」

對此,立法會議員梁熙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事件反映食環署及環保署互不協調,「食環署負責垃圾清理,故在街邊隨意棄置的垃圾,很多時透過他們以及外判承辦商進行收集並最終送往堆填區。」另一邊廂,環保署致力推動回收,發泡膠箱在該署眼中不是垃圾,是回收資源,要致力回收,「一個發泡膠箱落在兩個不同部門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這種情況當然不理想。」他建議環境及生態局有效協調兩署,將廢物有效分類回收,避免各自為政。

再者,特區政府已開展「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梁熙認為除了清理垃圾外,政府應進一步考慮在推行計劃時,做好回收工作,「有理無理都清掃的話,會令可回收的資源白白浪費,十分可惜。」

資助期過短 難作長線投資

回收發泡膠箱的利潤不高,一直是回收界的「雞肋」,幾乎無人問津。在大量發泡膠箱圍城危機下,特區政府早前透過資助鼓勵業界回收,經處理後的發泡膠箱會化為膠珠,成功出口的話,特區政府對每噸膠珠提供4,000元補貼。對於回收業界而言,最大問題是請人難,加上政府的資助年期過短,業界未敢作長線投資,使回收業往往處於「見步行步」境地。

倘交回內地處理 港商投資泡湯

建生發展董事霍鏡超表示,現時該廠聘用十多名員工,平均時薪超過100元,該廠現時每日只生產3噸膠珠,即每天只獲政府1.2萬元補貼,七除八扣下,僅足以應付廠房的基本營運費,難言有盈利。同時,政府的資助期僅12個月,現時尚餘8個月,他大感前路茫茫,「如果冇咗政府補貼,呢行係難以做落去。我都想投資買更多機器,加大生產量,可惜政府無清晰嘅中長線回收政策,如果疫情後將發泡膠箱畀返內地處理,我哋投資再多,都係泡湯。」他提出「香港垃圾,香港處理」,建議政府盡快為發泡膠箱訂立中長線回收政策,避免下次出現膠箱圍城時,又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梁熙實地了解鵝頸橋街市發泡膠箱棄置情況。 受訪者供圖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政府對發泡膠箱回收業未有中長期承諾,難免令有關企業感到不知所措,「某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是否有心扶持該行業?是否有點葉公好龍,姿態上好像很支持,但行動上卻不是這回事。」他建議考慮批出一個較長的合約,讓有心經營的企業較容易計算其投資回報期,因環保的生意不能只靠善心與熱情,必定需要在財務上具可持續性。

食環署:已簡化程序 環保署:增處理能力

香港文匯報近日就發泡膠箱未有效回收再造的問題向兩署查詢。食環署發言人表示,已經簡化程序,主動在發現有大量發泡膠箱被棄置的地點張貼告示,並提供鄰近的垃圾收集站位置,以供市民適當地處置垃圾。食環署亦已加強在有關地點的垃圾收集服務,盡快清理被棄置垃圾包括發泡膠箱,並運往環保署轄下的廢物轉運站及堆填區,環保署亦於廢物轉運站設置冷壓機,即場處理該些發泡膠箱。由今年2月至8月,食環署平均每日清理約14公噸棄置發泡膠箱。

環保署發言人則指出,因應發泡膠箱近期棄置量增加,食環署、漁護署與環保署已緊急聯絡數間本地不同的回收商,合作並支援加大回收處理發泡膠箱的能力作短期回收。

支持循環再造轉廢為材

由於成效理想,環保署會繼續在合適的廢物轉運站加大處理能力,轉廢為材,並盡量減少棄置發泡膠箱於堆填區。同時,會透過不同途徑支援本地不同的發泡膠回收項目,並資助業界申請購置不同的回收設備。

最近,回收基金亦批出一個新的發泡膠箱回收項目,在不同的廢棄發泡膠箱源頭地點,將發泡膠箱體積大幅減少後再運往回收場地循環再造。現時香港整體的循環再造能力由以往不足1公噸大增數倍,至每日共可回收處理約12公噸,約佔整體的30%。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