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認識香港
2025年01月11日    PM  06:43 



陳平原《故鄉潮州》書里書外:最愛是潮州
作者:林倫倫   來源:羊城晚報    2022-10-04 17:07

親情、鄉土、學問三條線交叉重疊

聽陳平原學兄說要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本叫做《故鄉潮州》的書,我當然是想先睹為快,就跟平原兄要書。平原兄說書尚未出,便給我發來了專供校對用的PDF稿,我便不捨晝夜拜讀了一天多,一口氣就讀完了。

《故鄉潮州》(陳平原 著)
《故鄉潮州》(陳平原 著)

其實,《故鄉潮州》里的文章,幾乎都是我以前拜讀過的,有的還反復讀過幾遍,我自己寫文章時還引用過其中的一些片段或語句。這次因為想寫篇讀後感,便重新拜讀了全書,又有了新的體會。讀書的過程,也是一個回憶的過程,平原兄這十多年來為家鄉的所做所言,歷歷在目。

平原兄說,想 「為家鄉潮州寫一本書,這念頭是最近五六年才有的」。為什麼呢?因為 「這一選擇,無關才學,很大程度是年齡及心境決定的。年輕時老想往外面走,急匆匆趕路,偶爾回頭,更多關注的是家人而非鄉土」。(《最憶是潮州》)

是的,自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碩士之後,他又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王瑤先生的博士,之後留校任教,忙於教學、科研,帶博士、碩士,到外地、外國遊學、講學。30多年下來,他桃李芬芳,著作等身,名滿天下;但成名之後,衣錦還鄉,「年齡及心境」「到了某個點,親情、鄉土、學問這三條線交叉重疊,這才開始有點特殊感覺。在我來說,那是2016年。這一年,我印制《雙親詩文集》,撰寫《五味雜陳的春節故事》《扛標旗的少女》,演說《六看家鄉潮汕》,還與朋友合編《潮汕文化讀本》,一下子把我與家鄉的距離拉得很近。」 這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教學、科研的節奏也逐漸放慢下來,他想為家鄉寫文章做事情的念頭也就越來越重了,「為家鄉潮州寫一本書」 也就水到渠成了。於是乎,一篇篇關於潮州鄉土文化的眷念和思考的文章便陸續出籠;於是乎,集腋成裘,便有了這本《家鄉潮州》。

其實,在想 「為家鄉潮州寫一本書」 之前,他已經為家鄉寫了不少文章,做了不少事。記得2000年我還在汕頭大學任教時就拜讀過平原兄與夫人夏曉虹教授惠賜《潮學研究》第8輯的大作《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和《心關國粹謀興學——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開》。他在《如何談論「故鄉」》一文中說:「我兒時生活在汕頭農校,那是在洋鐵嶺下,在少年的我看來,潮州就是了不起的城市了。只要是遠走他鄉,即便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也都會有鄉愁。」我相信,自從他離別家鄉,踏上前往廣州和北京求學、治學之路時,他的鄉思無時不在、鄉愁無處不在,他選擇了合適的時機把思鄉的情結變成了回饋家鄉的具體行動。

有幸的是,在平原兄「年齡及心境」到了「親情、鄉土、學問這三條線交叉重疊」的這個時間「點」 的時候,我正好在位於潮州的韓山師範學院任職,對於平原兄想為家鄉做事、寫書的願望,半輩子都在研究家鄉方言與鄉土文化的我特別地理解和贊同。可以說,我們倆一拍即合,並付諸行動。平原兄在為拙著《行讀天下》所寫的序言里說:「近幾年合辦‘韓江講堂’以及主編《潮汕文化讀本》,讓我得以為家鄉盡綿薄之力。」我們共同策劃了「韓江講堂」,在韓師和韓山書院的協助下,每年平原兄和夏曉虹教授伉儷除了親自光臨韓師登台演講之外,還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學者一同到韓師來講學。

北大教授為中小學生主編小讀本

自2015年秋天「韓江講堂」第一季開始至2021年,已經講了九季,先後光臨韓師的大學者有原美國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德國波恩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漢學家顧彬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田仲一成,北京大學中文系孟繁華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著名中國音樂史專家田青教授,台灣著名詩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焦桐,中山大學歷史學家陳春聲教授,古典文學專家吳承學教授,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等,真的是「群賢畢至」。這些著名學者的講座,為偏居粵東一隅的韓師師生和潮汕地區的青年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精彩的外面世界的學術窗口,大大地拓寬了師生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韓江講堂」 深受師生們的歡迎,每一季的門票都在網上被同學搶訂一空,還有很多同學站在講堂大門口,等著撿漏補位。

2016年開始,平原兄又帶領我和韓師的黃挺教授、韓師潮州師範分院的林朝虹教授等編寫《潮汕文化讀本》。為了主編這套讀本,他發動了自己的朋友們、學生們蒐集晚清到民國時期編寫和出版的鄉土文化教材,竟然有一個驚喜的發現:這種鄉土文化教材潮州府所屬的書院、學校編寫、出版的最多。「像廣東潮州這樣,居然存留下7種歷史、地理及格致教科書,實在是個奇跡。」(《在「愛國」與「愛鄉」之間》)這充分說明,鄉土文化教育、教學在潮州是具有優良傳統的,民間也是有良好基礎的。北京大學的大教授主編這套給初中生、小學生的小讀本,看起來似乎有點「殺雞用了牛刀」的嫌疑,但平原兄可不這樣想,他很認真地蒐集、閱讀了晚清及民國時期關於鄉土文化教育的文獻,構建了讀本的編寫宗旨、框架和特點,他認為讀本必須具備三個特色:「第一,鄉土氣息;第二,兒童趣味;第三,文章魅力。」(《鄉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也正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全面貫徹了這三個方面的要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校的師生們的喜愛,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良好而廣泛的影響。

平原兄為家鄉潮州做的事情,從這本《故鄉潮州》中也可以略見端倪。大凡潮州市、韓師編輯出版大部頭的文集等,都少不了他的指導、賜序,並介紹權威出版社出版。我知道,2021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張競生集》,如果沒有他從中斡旋,就有擱淺的可能。而《潮州民間文學選輯》的選編印行,也是在他的親自指導下完成的。除此之外,他還為《潮劇史》《圖說潮州文化》《舊影潮州》等書寫了序言,做了熱情而恰如其分的推介。

而為家鄉做的「大件事」,我認為是受暨南大學之邀請,他出任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長。如果說,過去十多年來為家鄉寫的文章、做的事情是半主動半被動的零散行為,而榮任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長之後,就不得不主動集中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研究院的研究計劃並督促研究院同仁做出具體措施並落實之了。我有幸得到平原兄的信任,推介我當了個副院長,做一些按他的指示、計劃編制出具體措施並落實之的輔助工作,深知其費時費力不容易。

富有感性溫度又有理性光輝

平原兄的這本《故鄉潮州》,初看文體上有點「雜」,不好按傳統文章體裁歸類:輯一「回望故鄉」和輯二「故鄉人文」的好幾篇文章學術性很強,對「故鄉」,對「鄉土文化及其教學與傳承」的論述頗有見地,基本上可以看作論文,如《鄉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和《俗文學研究視野里的「潮州」》,等等。不過,這些「論文」又與專業雜誌上的學術論文不同,雖然旁徵博引,但行文輕鬆流暢,富於「文章魅力」,萬把字的文章讀者往往一口氣讀完,還有餘興未盡的感覺。我把這類文章叫做「散文化論文」。

平原兄對鄉土文化的認識及其觀點,富有感性的溫度又有理性的光輝,如何談論「故鄉」,「就談四個‘鄉’——鄉音、鄉土、鄉愁、鄉情」;談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他說「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二者如車之雙輪,最好能並駕齊驅,因其背後的思路是國際化與地方性、國家與鄉土、經濟與文化。考慮到當下中國,方言及其代表的區域文化處弱勢地位,需著力扶持。」「在這個意義上,不僅是方言學家,一般讀書人也都有責任關注方言在當代中國的命運。」(《如何談論「故鄉」》)如此之類精彩的言論和觀點,比我們這些專門做推普和方言保護和傳承的人說得更有高度。

輯三「自家生活」 則多是回憶性的散文,舊事重提,娓娓道來,對家人和家鄉感情滿滿。但在從容的敘事抒情之余,又往往夾雜著只有學者或曰讀書人才有的感慨和思考。平原兄曾經為拙著《行讀天下》作序,用了「學者隨筆」的概念評價我的隨筆集: 「不以文採取勝,而以閱歷、感悟與學養見長」。(《〈行讀天下〉序》)而平原兄的散文,我則可以模仿之稱為「學者散文」,不僅「以閱歷、感悟與學養見長」,而且文採斐然,尤以《鄉間的野花》和《扛標旗的少女》為最。

平原兄的文章中,寫到的多是家鄉的人與事:父母等親人、師友、一起遊玩的小夥伴,事件則從具有「歷史性」的《永遠的「高考作文」》,到只是好玩有趣的小事《逃學記》都有。無論是寫《六看家鄉潮汕》的比較宏觀的研究,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古城》的比較微觀的觀察,可以說,人有親疏、事無巨細,信筆由繮、從容道來,多有闡發,而貫穿其中的一根主線是深深的情意——對故鄉,對親人,對友朋。我想,這也是書名叫《故鄉潮州》、後記標題叫《最憶是潮州》的緣故。這使我想起了艾青《我愛這土地》的著名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理解了平原兄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再拜讀他的大作,無論對故鄉是懷念、贊揚,還是有所批評,你就都能很好地理解了。

至於《故鄉潮州》里每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我就不一一劇透了,留待讀者自己品讀吧。因為,品讀平原兄的大作,是一種如飲高山崬頂鳳凰單叢工夫茶的享受,甘醇清香而余韻悠悠。


原文刊載於2022年10月2日《羊城晚報》A7廣角版。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