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文:梁偉基
北宋建立後,內外形勢仍未十分明朗,故繼承了五代政權的做法,繼續職名籠絡吳越國錢氏。960年,宋太祖以天下兵馬都元帥錢弘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示優禮之意。不過,隨着局勢日漸穩定,特別是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幾個地方割據政權先後被太祖平定,錢弘俶已經意識到形勢對己之不利。
為求自保,錢弘俶多次主動向太宗要求解除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名,並獻其兵甲。 978年,錢弘俶趁入朝之機,「上表乞罷所封吳越國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寑書詔不名之制,且求歸本道,上不許」,但仍「上表獻所管十三州、一軍」。983年,錢弘俶再次上表求罷職,以為「元帥之任實本於兵權,國王之號蓋屏於帝室。……臣之孱瑣,罔克負荷。……伏望聖旨,特從省罷」,太宗仍然不批准。然而,錢弘俶再上表求罷職。在連續三次上表的情況下,太宗終於解除其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名,但「餘如故,仍加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
988年,錢弘俶過世,史稱其「任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四十年,為元帥三十五年,窮極富貴,福履之盛,近代無比」。錢弘俶解除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名及其去世,為中國歷史上的天下兵馬元帥暫時劃上句號。
元帥在北宋時亦產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是絕少授予他人元帥的職名,另一方面是其性質逐漸回歸到春秋戰國以至三國兩晉時期的狀態,就是從軍事職名中脫離出來,再次成為執行軍事任務將領的代稱。據《貴耳集》記載,「本朝故事,宗室不領兵,蓋因真皇澶淵之幸,高皇靖康之變,以皇子除兵馬大元帥,定建炎中興之業。嘉定間,趙善湘開金陵制府,誅李全,識者有宗室不領兵之議,遂有行宮之謗。嘗記帥逢原為池州軍帥,有一士挾南班書見之,書史云:『祖宗典故,管軍不受宗室。書恐違制。』近來兵將,皆受宗室薦舉矣」。可見宋朝跟唐朝不一樣,不輕易賦予宗室皇子元帥職名領兵。
據《武經總要》記載:「古有大將、元帥、大緫管,今謂招討使、都部署是也;古有副將、副元帥、副緫管,今謂招討副使、副部署、鈐轄是也。」可見北宋時期元帥成為了招討使或都部署的代稱。《涑水記聞》記載了一則故事:「李順反,太宗命參知政事趙昌言為元帥。昌言為人辯智,於上前指畫破賊之策,上悅之,恩遇甚厚。……謂上曰﹕『昌言折頞,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上悔之,遽遣使者追止其行,以兵付諸將,留少兵,令昌言駐鳳州為後援。事平,罷參知政事,知鳳翔府。」司馬光稱呼帶兵往四川平亂的趙昌言為「元帥」,但趙昌言的正式職名為西川、峽路招安馬步軍都部署。張載就曾稱呼鎮守陝西的范仲淹為「經略元帥范公仲淹」。宋人陳規在《守城錄》中同樣稱呼宗澤為「宗元帥」。1126年,李綱被臣僚批評「為元帥偃蹇為命」。可見北宋時人視元帥為帶兵作戰將領的代名詞。南宋初年,趙鼎獲除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但他卻謙虛地說:「謀元帥宜屬英才。」意思是說自己實不能勝任。可見趙鼎將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與「元帥」等同起來。趙鼎的意思是除了帶兵將領外,在樞密院謀劃軍政耆亦視為元帥。這樣,元帥又從正式職名中退下來,成為一軍主帥的代名詞,回復到春秋戰國以至三國兩晉時期的狀態。
南宋初年,徽猷閣學士、知淮寧府趙子崧云:「國家之制,素無親王在外者,主上特附大王以大元帥之權,此殆天意。今若稍有猶豫,則事去矣。兼恐四方奸雄,乘變而起,猝難平定。望大王遵故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承制號召四方。」《清波雜志》記載:「有解坼『靖康』二字,乃『立十二月而立康王』,祥契昭灼如此。時識者謂本朝無親王將兵在外故事,忽付大元帥之柄於皇弟,蓋本天意云。」
1127年,金兵進犯汴京,欽宗等決定以正在出使河北途中的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中山府路安撫使知中山府陳亨伯為元帥,知磁州河北義兵總管宗澤為副元師,並由閤門祇侯秦仔等八人持親筆蠟書出城前往相州,率兵入援汴京。不久,金兵攻陷汴京。十二月,趙構正式在相州開府,任命一大批元帥府幕僚,成為了南宋政權的前身。南宋末年,元軍攻陷臨安,宋恭帝出降,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帶着宗室趙昰、趙昺逃亡到福建溫州江心寺,巧合的是,高宗亦曾逃亡到此地,並留有一張御座,趙昰就在此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儘管地點相同,但時間不同,結果亦截然不同。高宗憑着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職名,得以號召臣民,興復宋室;趙昰卻無法憑藉天下兵馬都元帥的職名扭轉乾坤,最終只有亡國的命運。
雖然兩宋時期元帥已經從軍事職名中脫離出來,再次成為領兵出征將領的代稱,但同時保留了中唐時期的天下兵馬元帥,當國家遇有外敵入侵的時候,皇帝以宗室皇子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勤王重任。
延伸資料:
何忠禮:《宋高宗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虞雲國:《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郭建龍:《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台北:啟動文化,2020年。
圖: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