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姑娘,再來香港一定找我!」
作者: 敖敏輝   來源:文匯報    2022-05-18 10:13

【識港網訊】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間,以收治高齡長者為主的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活躍着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援港隊員的身影:查房、餵飯、抹身、拉家常、安撫入睡、討論照護方案……驚心動魄的救治場面並不多見,體貼入微的照顧,是這些醫護的日常。老人們的善良、樂觀、重情和歷經歲月沉澱的人生智慧,也讓這些「80後」、「90後」受益匪淺。「姑娘,再來香港一定找我!」是醫護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以心交心,以情交情,你重拾了健康,福壽綿長,我得到了歷練,收穫成長。

亞博館閉館關燈前夕,部分內地醫護與香港同事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港戰「疫」歸來,亞博館裏發生的點點滴滴,像電影一樣每天在護士吳曉丹腦海裏播放。援港50天,從激動、緊張到從容,再到最後的感動,每一幀畫面都讓她反覆回味。

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C區04號病床的歐婆婆。103歲高齡的歐婆婆有青光眼,腿腳也不便,只能臥床,不過整個人精神很好,頭腦也清晰。「姑娘,我的病什麼時候好?」「姑娘,我什麼時候能夠出院?」……歐婆婆一連串提問,吳姑娘察覺到她有些焦慮,也缺乏安全感。「阿婆,您放心,我會一直陪到您出院的!」「好啊,謝謝你,姑娘,辛苦你了!」簡單的對話,讓這對年齡相差70歲的醫患一下子拉近距離。

吳姑娘小心地給歐婆婆洗臉、抹身,換上新衣服。準備餵飯時,她堅決要自己吃。從其他病房折返時,歐婆婆叫住了她:「姑娘,這個飯我吃了一半,另一邊沒動過,很乾淨,還有蛋糕,這麼辛苦,別餓壞了。」阿婆一邊遞給她餐盒一邊伸手取出蛋糕。吳姑娘很意外,瞬間被阿婆的善良和貼心「擊中」了,不禁鼻子一酸。之後,每一次她當值,歐婆婆總是要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留下來,試圖用各種方法讓吳姑娘吃。

吳曉丹給一位婆婆做檢查和護理。(受訪者供圖)

婆婆出院捨不得姑娘

為了緩解歐婆婆的孤單,吳姑娘常來到病床前,陪她拉家常。歐婆婆在內地長大,曾是一名軍人,參與過保家衛國的戰鬥。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舉手投足間依然顯得很幹練,有主見,眼界也很開闊。歐婆婆每天都要詢問全球新冠疫情走勢,了解香港疫情最新情況。上班之前,吳姑娘都會打開香港醫管局官網和專業網站,記錄各種數據和信息,抽空講給她聽。

出院時,歐婆婆堅持不拄枴杖,緊握住吳姑娘的手臂,慢慢走到了門口。「姑娘,謝謝你,以後記得來香港看我哦!」歐婆婆不斷叮囑着。

善良、真實、豁達,吳姑娘從歐婆婆身上看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此時此刻,多想疫情快些結束,讓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熱鬧、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暖陽,自由地灑落在阿婆身上,灑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吳曉丹在酒店寫道。

王錦鴻醫生是南醫三院援港醫療隊隊長,出發前,她想過支援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來到亞博館後,眼前的一幕幕大大出乎她的想像,這裏更像一個巨大的老年病房。

4月18日,病區收治了一位80多歲的張伯,因為擔心把病毒傳染給在家同住的女兒,他非常配合治療,醫護查房時,回答問題也很認真、乾脆。一星期後,張伯的病毒檢測顯示陰性,他很激動。按照香港的管理規定,張伯家屬於高風險家庭,為了保證他女兒的安全,確診14天後才能回家。他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答應配合醫護。

派「專員」助老人紓解情緒

一天晚上,張伯在病區散步,遇到和自己情況類似的羅伯。看到不時有其他病人出院,老人家心裏發慌,越聊越着急,最後兩人達成「一致」,收拾好行李,挎好背包,要求立即出院。

「後院着火!」護士一邊安撫,一邊通知醫生。擔心因激動出現意外,醫護搬來了兩把椅子,臨時安排一位護士作為「傾聽專員」,為兩位老人紓解情緒。醫療團隊隨後對兩位老人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每天都要討論照護方案,直到出院。羅伯率先達到出院標準,為了不讓張伯觸景傷情,一眾醫護將羅伯團團圍住,趁着張伯睡覺迅速將羅伯送出病區。

醫護搬來兩把椅子,讓張伯(右一)和羅伯坐着「發牢騷」,並安排了一位「傾聽專員」。(受訪者供圖)

不過,張伯還是很快發現「團友」出院了,一時不開心又開始故意「找茬」:抱怨病區燈光太亮了,睡不着;拿來眼罩,又說太小罩不住眼睛。最後,大家帶來一大塊黑色塑料布,用繩子和膠紙固定住,為張伯搭建了一個遮光的帳篷「別墅」,張伯心情逐漸放鬆。

幾天後,張伯終於達到出院標準。此時,他卻顯得沒那麼激動,坐在病床上向前來送行的醫護訴說着各種不捨。「其實老人家什麼事沒經歷過呢,道理都明白的。他們『找茬』時,心裏明鏡兒似的,知道自己要求不合理,感受到大家對他的關心。」王醫生說,所謂醫病先醫心,在守護好這些老人的過程中,醫護們也在歷練、成長。

姑娘們閒時陪聊 助婆婆排遣孤獨

與老人互動中,發生了不少有趣、感動的事,令醫護們的勞累感煙消雲散。

「姑娘,姑娘……」楊碧金剛給一位老人餵完餐,隔壁17床的陳婆婆提着嗓門喊着什麼,她趕緊小跑過去。陳婆婆一副很生氣的樣子,用粵語和不太熟練的普通話交叉說「我要回家,不要住在這裏」。

「阿婆,哪裏不舒服?」接連問幾句都沒有應答,楊姑娘卻知道,陳婆婆這是又想找人聊天了。楊姑娘隨即站在一旁,陳婆婆馬上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有時像少女般笑開了花。聊起家人,92歲的陳婆婆總是興致很高。一同護理陳婆婆的馮傑麗笑着說,阿婆很懂得適可而止,掌握時長,差不多了就會說「姑娘,不打擾你了,你去忙吧」。離開病房前,姑娘和陳婆婆拉鈎達成「協議」:姑娘只要忙完手頭工作就去陪聊天,阿婆不可以大聲喊叫。

看到姑娘們來回忙碌,陳婆婆也很心疼。醫護給她端來營養粥時,她會問:「姑娘,你吃了沒有?」「您先吃,我等一會兒再吃。」醫護答道。但阿婆堅持要姑娘先吃,說自己太飽了,不想吃。姑娘指着防護服,示意這身「打扮」吃不了。陳婆婆指着旁邊的凳子,讓她坐下吃完再忙。來回推讓,讓人哭笑不得,但也有一股暖意。

馮姑娘觀察到,陳婆婆的兒女們忙於事業,平時以電話溝通為主,加上來到亞博館隔離治療,內心多少有一些孤獨。貼身細心的護理,能給她帶來不少慰藉。

除了陳婆婆,其他婆婆也給姑娘們帶來很多感動。楊碧金記得,有一位100多歲的阿婆,因為患有白內障,只看到她防護服上有個「金」字,就叫她「金姑娘」。楊姑娘指着胸前的名字貼笑着問「旁邊是什麼字呀」,阿婆急忙俯下身,在桌子下的袋子裏一陣翻找。正在楊姑娘不明就裏時,阿婆取出了一個放大鏡,靠近防護服看全名字貼,終於知道眼前的醫護應該叫「楊姑娘」。

「老人康復對醫護是最好禮物」

楊姑娘說,看到這些老人,特別能夠理解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上班後很少陪爺爺奶奶,直到他們去世。這次接觸到這麼多老人,我就像照顧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去照顧他們。」

最後一次,當楊姑娘接班來到病區,看到陳婆婆的病房空空的,得知幾小時前阿婆已出院,她望着病區出口,心中有些失落感,不過老人康復,對於醫護來說,已經是最好禮物。

老人經歷觸動醫護:努力總會有收穫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亞博館內80%以上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曾先彩看來,她接觸到的每一位都是鎮館之「寶」。曾姑娘照護的病人,年輕時有的是馬場騎師、有的是製衣廠工人,甚至有的是縱橫商界的生意人。陪護過程中,老人們會主動講述精彩或平凡的過往,傾囊相授人生經驗。

曾先彩和同事幫尹婆婆翻身,做身體護理。(受訪者供圖)

令曾先彩印象最深的是92歲的尹婆婆,她是一位特別有禮貌的老人:每次餵食時都會表達謝意;靠近說話時,她會用那不太靈活的手把自己的口罩往上拉一拉,以防病毒沾染到醫護。

尹婆婆也很愛乾淨,餐前、餐後都要用濕紙巾擦臉和手,看得出來是一個活得很精緻的老人。本以為婆婆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夫人,深入接觸後才知道,她早在38歲就喪偶了,長期在本地製衣廠當女工。她將3個子女養大成人,後又幫手照顧孫輩。兒孫們大了,為了不給他們添麻煩,尹婆婆主動要求進養老院。兒女們也孝順,不管是在養老院還是在亞博館,都會經常給她送食物。

尹婆婆手腳有輕度的水腫,尤其是右手,因為戴了戒指顯得更嚴重。曾姑娘讓她摘下戒指給女兒帶回家保管,方便幫她做向心性按摩恢復。尹婆婆不肯,說這是當初結婚先生送的,戴了六七十年從沒摘下過。「姑娘,人這一輩子就是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找開心!你們在做行善積德的好事,會有福報的。」尹婆婆說。

在亞博館,像尹婆婆這樣的老人,曾姑娘遇到不止一位。84歲的戴伯,曾是香港賽馬場的一名騎師,退休之後,愛人患了癌症,就帶着她前往美國求醫。他一邊照顧愛人,還一邊開了一家中餐館。愛人在美國去世,後來自己辛苦賺的錢又被人騙去了大半。但戴伯沒有消沉,回港繼續找了一份工作。如今,已經徹底退休的他自住在家,而且還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老人們的經歷告訴我,不用刻意去求,努力和付出總會有收穫。陪伴和護理這些老人,是我40歲之際的一段珍貴經歷,讓我有了新的視野、新的認知,豐富了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一筆意外的收穫。」曾先彩說。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