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紐約時報》想《哈利波特》作者不是J.K.羅琳?
來源:橙新聞    2022-02-25 21:10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系列呼籲訂閱廣告引起網民熱

【識港網訊】最近,《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系列呼籲訂閱廣告引起網民熱議,廣告找來四位背景不同的訂閱者,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和看法。當中以一個黑人女性Lianna的廣告版最受關注,上面寫著「Imagining Harry Potter Without Its Creator」(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讓人覺得《紐約時報》這次的舉動是有意針對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似是想透過「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來對J.K.羅琳進行抵制,網民對這個做法的評價褒貶不一。

位於華盛頓地鐵站的廣告牌

在這個30秒的廣告中,讀者Lianna說了眾多個人看法,當中以「Imagining Harry Potter Without Its Creator」最為突出,有不少網民批評,雖然J.K.羅琳過往言論可能冒犯了某部分族群,但亦不能「取消」J.K.羅琳作為《哈利波特》這部經典作品的身分,行為似乎太過矯枉過正了。到底J.K.羅琳先前做了什麼惹來媒體對她公開抵制?

J.K.羅琳曾公開發表多番言論,表達她對跨性別人士的看法,當中以「有月經才是女人」(暗示跨性別女性不是女人)、按讚有關「跨性別女性都是強暴犯」的文章等,引起一片譁然。但她在事件發生後馬上出來澄清,表示自己之所以對變性人有所保留是基於個人經歷,更提出「如未來有自認是女性的男性進入女廁,該如何保護女性自身安全」等疑慮,希望與大家一起理性討論,而非單純視她為TERF(排斥跨性別人士的女權主義者)。但網民和媒體似乎對她的澄清並不買帳,針對她的批評和抨擊一直維持至今,甚至還陷入「取消文化」的抵制當中。

所謂「取消文化」是指一種社群抵制行為,目的是為針對一些「不政治正確」的言論及行為,以各種輿論來討伐及將其驅逐出所屬圈子,讓其失去在原有平台上的支持,最終被「取消」。不過,這個做法向來引起眾多爭議:有人認為這令當事人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有人批評取消文化造成「寒蟬效應」,令當事人受到莫大心理壓力;亦有人覺得這無助於社會的公平正義,甚至失去公開辯論的環境。

在這個30秒的廣告中,以「Imagining Harry Potter Without Its Creator」最受爭議  圖:T. Greer@Twitter、The New York Times@YouTube 影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YouTube

《紐約時報》這個做法,相信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有很多人喜歡哈利波特系列,但堅決不同意J.K.羅琳的觀點,他們擔心支持哈利波特等於支持J.K.羅琳,因此若讀者可以在沒有創作者的情況下欣賞作品,雙方也會更加樂意繼續支持購買。不過,亦有人認為J.K.羅琳作為創作者的功勞也不容忽視,因為沒有J.K.羅琳,就沒有哈利波特。

雙方在如何解決事件各執己見,要如何在具爭議性的議題中找到平衡點亦成為媒體的新挑戰。

原文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books/1139138/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