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奪冠》: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爭奪冠軍?
來源:橙新聞    2020-10-07 10:32
最後說兩句電影的演繹部分:真實女排隊員上陣和精彩表現令人驚喜,郎平女兒飾演年輕時的郎平,完全演出了媽媽的神韻,鞏俐一如既往貢獻出既穩又細膩的演技,而比賽部分更是精彩到令人猶如觀賞真實比賽,只恨不能在電影院內隨著現場觀眾一起揮旗吶喊。

【識港網訊】抱著看勵志故事的預期入場,卻帶著對競技精神的思考離場,是我看《奪冠》最大的收穫。

八十年代的中國女排是「一代傳說」,在百廢待興、國際地位堪憂的年代,在競技中獲勝是揚眉吐氣的象徵,運動員承受高負荷的身體與心理壓力,只想為國家爭奪榮譽,而當時相對較少的人生選擇與誘惑,當下的環境影響,也讓拚搏精神更純真質樸、更大無畏,從而被提煉昇華成為「女排精神」。

說實話,看電影的前半段時,我一直在隱隱擔心,怕故事的走向會和《攀登者》一樣,把特定年代下的精神狀態強行套用在當代,於是故事淪為口號,演員們聲嘶力竭,觀眾們尷尬微笑。

好在是陳可辛接手了這個故事,好在他從來不拍自己不相信的故事。

圖:《奪冠》劇照

雖然是主旋律題材,但比起空談「女排精神」,電影更多關注的卻是靈魂人物郎平的轉變:如何從初生牛犢的不管不顧奮勇上陣,到成為美國隊教練時的掙扎,以至大力改革精準用人,激發新一輩鬥志。對人物心理行為的細膩描繪素來是陳可辛最擅長的,從有血有肉的人物入手,人物鮮活了,故事也就立住了。我甚至想過,電影如果直接拍成《郎平傳》,進一步深挖人物內心,會不會更能發揮陳可辛的長處,片子也會更精彩?但細思起來,以《奪冠》為題,對比幾次「奪冠」的不同,更有它的妙處。

電影中主要記錄了三場賽事,分別是1981年中國女排打敗日本隊首次登上世界錦標賽冠軍、里約2016中國女排逆風奪冠、北京2008女排中美對陣的排球賽事,兩次「奪冠」,一次敗北。第一場奪冠鋪墊了大量的訓練過程,突出運動員的辛苦和艱難,「爭口氣」是大家最強的精神動力,賽事拍得扣人心弦,也重現了當時萬眾關注的熱烈狀態。

圖:《奪冠》劇照

但可能因為「女排精神」被奉上神壇太久,加之年代久遠,我更喜歡第二場「奪冠」的呈現。現代人不再相信一場比賽的勝利能代表什麼是事實,年輕人不靠打排球也有很多其他出路是事實,人們不再為了追求虛幻的意義而折磨身心,甚至選擇「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也是事實。

所以「奪冠」的最大障礙,其實可能是精神信仰的缺失,是名為「無所謂」的心魔。這也是郎平在電影裡面對一盤散沙的年輕人,忍不住問「你為什麼要打球?」的原因。

圖:《奪冠》劇照

整個觀影過程中我都在思考何謂「競技精神」,腦中不斷有過往經歷與「競技」相關的記憶閃過——日本動畫影視總能把競技拍得又燃又熱血,但比起「為校爭光」、「為國爭光」,主角們起初加入的原因往往都很私人很平凡:為帶喜歡的女孩去甲子園(《TOUCH》上杉達也);獲得暗戀女孩的歡心(《SLAM DUNK》櫻木花道);「教練我想打籃球」(《SLAM DUNK》三井壽)……其後才慢慢投入其中,感受到競技帶給人的成長和改變。從小我也身處一個全班都身懷絕技體能超棒的班級,運動會上為彼此加油、為班級榮譽全力奔跑,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圖:《TOUCH》劇照

小時候看到的故事裡,好人所在的隊伍往往正義凜然團結一致,壞人則懶懶散散各自為政,多少給人這樣的心理暗示:「只要有『精神』,就一定會勝利」,彷彿「精神」是一種天賜神力,得到它就能擁有一切。

圖:《SLAM DUNK》海報

隨著年齡漸長,大家漸漸發現「精神」不那麼奏效,在凡事講求科學的當下,能力和戰術成了「硬實力」。這其實也沒有錯,但人類總是喜愛尋求意義的動物,你為什麼擊下那一球,比賽的輸贏意味著什麼……當你不知道自己為誰辛苦為誰忙,鬥志自然也會消磨殆盡,機械地重複擊球動作時,自然享受不到當中的樂趣。所以「精神」不是萬能,但沒有「精神」也萬萬不能?

片中的第二場「奪冠」故事雖然也不算明確給出了答案,卻讓成長過程中經歷過類似信仰危機的人,比如筆者,看得萬分舒心:姑娘們有對自己的要求、有對過往的憧憬、有恰到好處的緊繃和放鬆。她們發揮自己擅長的絕技、全神貫注追求每次得分的狀態,就像追逐一顆喜歡的糖果。其實,說得簡單些,「擅長並為之努力」,「尊重規則並爭奪規則中的勝利」,就能讓「奪冠」變成舉重若輕的遊戲。或許競技精神和追求所有目標一樣,終點明確卻免不了路途艱險,只是競技比賽更直觀、更濃縮,因此能讓更多人在觀賞它的過程中獲得鼓舞。

圖:《奪冠》劇照

最後說兩句電影的演繹部分:真實女排隊員上陣和精彩表現令人驚喜,郎平女兒飾演年輕時的郎平,完全演出了媽媽的神韻,鞏俐一如既往貢獻出既穩又細膩的演技,而比賽部分更是精彩到令人猶如觀賞真實比賽,只恨不能在電影院內隨著現場觀眾一起揮旗吶喊。

去欣賞《奪冠》,或許你也會對競技精神有新的思考。

橙新闻:https://www.orangenews.hk/culture/138972.j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