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19世紀淘金潮與世界鐵路建築奇跡
來源:橙新聞    2025-02-11 13:42

【識港網訊】今年春節,《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的前傳《唐探1900》上映。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美國舊金山唐人街,華裔印第安獵人阿鬼與留美青年秦福因一場兇殺案偶然結識,誤打誤撞組成「唐人街神探」組合,開啟了一場笑鬧探案之旅。隨着電影的熱映,早期華僑的沉痛歷史亦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喜劇的背後,是華人同胞奮鬥的血與淚。下文摘自《僑批與金融:海洋移民、貿易與金融網絡》,講述19世紀的淘金潮以及「金山伯」們的「金山夢」。

近代以來,美洲、澳洲先後發現金礦,加上國內環境動盪,江門五邑地區大批民眾前往這兩處淘金,出現淘金潮,並把先後被發現的美國聖弗朗西斯科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稱為「舊金山」和「新金山」。當年衣錦還鄉實現「金山夢」的華工,則被家鄉人稱為「金山伯」。後來泛指在美洲和澳大利亞的以台山為主的江門五邑華僑。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是民國時期台山、開平一帶流行的一首「金山尋夢」的民間歌謠,也是當時五邑僑鄉僑眷依賴海外華僑匯款生活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寄寓了數代僑鄉人的金山夢想。在世界全球化潮流與中國國內形勢的變化使然下,鴉片戰爭之後,五邑人大量出洋。據統計,1847—1882年,五邑地區有二三百萬華人出洋到東南亞、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地區。

五邑地區的移民除了去往傳統的東南亞地區外,因為趕上了1840年代開始的美國西部「淘金熱」,主要移民方向轉向了美洲地區。1848年,美國西部發現金礦,震驚了世界,由此掀起了一波「淘金熱」。五邑地區毗鄰國際貿易港口香港和澳門,信息傳遞較快,大量五邑人漂洋過海,遠赴美洲淘金。當然,這一時期,能夠自費出洋的華人並不多,很多人需要靠中間人的「協助」才能出洋。所謂「協助」,主要有兩種方式:「賒票制」和「契約勞工」。前者指由華人經紀人給出洋人預支出洋費用,待到達目的地之後,以勞動力贖還所欠款項;後者指由西方經紀人在通商口岸招募華人簽訂契約,到國外之後出賣勞動力若干年,以償還所欠出洋費用。這兩種制度看似自覺自願,但實際上延續了奴隸貿易時期的某些做法,在實施過程中充滿了欺騙、拐賣、強迫等不人道的行為。

美國發現金礦後,急需勞工開發,香港代理外國船務的經紀人在廣州、五邑一帶散發招工傳單,用極其誇張的語言描繪:「美國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華人前往,極表歡迎。彼處有優厚工資,大量上等房舍、食物與衣着。你隨時寄信或匯款給親友,我等可負責傳遞與駁匯,穩當無誤。」把美國描繪為一個世外桃源。華僑稱這種臭名昭著的行為為「賣豬仔」。

五邑華僑是懷着發財致富夢想背井離鄉、別妻離子遠赴重洋的,雖然歷盡劫難,但畢竟有些華僑還是能夠身懷財富、衣錦還鄉。家鄉人知道很多失敗的事例,但是在貧困無依的民眾眼裏更容易看到成功者,他們願意冒險嘗試,期望能夠成為少數成功者。這些早期赴美「淘金」的先輩,懷着一腔發財夢,把美國加利福尼亞城市San Francisco稱為「金山」(Gold Mountain)。後來,澳大利亞也發現了金礦,華人就稱原來的「金山」為「舊金山」。舊金山也就是三藩市,在五邑華僑書信中,更多地稱之為「金山正埠」或「大埠」。而在五邑家鄉,人們把美洲華僑稱為「金山伯」,把金山伯的妻子和兒子稱作「金山婆」和「金山少」。

在美國西部淘金的人當中,除了美國東部的人外,還有中國人、墨西哥人、愛爾蘭人、德國人、法國人、土耳其人等,其中以中國人居多。1849—1882年,約有來自廣東和福建的30萬華人湧入美國,大多集中於西部,這是中國歷史上較大的一次移民潮。初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為黃金而來,隨着黃金開採的難度越來越大,許多華人轉而從事如餐飲、洗燙等服務性行業。華人為了把黃金安全地帶回家,將黃金熔化,鑄於做飯用的鍋鏟中,幾頓飯下來,鍋鏟粘滿油灰,便不引人注意了,帶回到中國後,再把黃金取出。

1848—1882年,中國移民以「苦力」開發美國西部,除了淘金(1848—1860年)外,還用血汗築成美國跨州鐵路,這在當時可以算一個奇跡。據記載,有超過1.2萬華工遠赴美國修鐵路,其中九成來自當時廣東的五邑一帶。故事得從一位叫李天沛的台山人說起。

100多年前,李天沛和他的同族兄弟鼓動了不少同胞漂洋過海,加入築路大軍。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修建橫貫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大鐵路。西部地區不僅要跨越崇山峻嶺,而且要穿過沙漠和沼澤地,條件和環境十分惡劣。西段鐵路的承包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巨頭」們對此感到十分頭痛。由於工程太艱鉅,原先所僱用的白人勞工畏難怠工,甚至紛紛逃跑。動工兩年,西段鐵路僅修了40多英里。

自1864年1月開始,一些原來從事其他行業的華人,在華人工頭的帶領下加入鐵路建設。工程承包商之一的克羅克看到效果不錯,就建議大規模招募華工。但在當時的排華背景下,這樣的建議引來很多質疑。克羅克提出:「能夠建造萬里長城的民族,也一定能夠建築鐵路。」於是,把「修鐵路」比作「修長城」的鐵路公司「巨頭」們權衡利弊,開始大規模僱用華工,用來修建這段最為艱險、最難以推進的路段,於是,託付包工頭李天沛回家鄉五邑地區招募築路華工。

李天沛回到家鄉後,對鄉親們描述美國是個富裕的國家,似乎遍地是黃金:你幹個一兩年,回來就發達了。

在當時,絕大多數想出洋的人根本買不起最便宜的船票。李天沛就提出路費可以先欠着,之後分期連本帶利歸還。他還承諾說,華工在美國可以隨時給家裏寄錢、寫信。

到達美國的華工,成為建造西段鐵路的主力軍。隨着一批批華工的加入,華工的人數佔到了整個築路大軍勞工總數的90%。他們吃苦耐勞,且會動腦筋解決難題。1869年5月10日,美國太平洋大鐵路東段和西段鐵路合攏,這條被稱為「19世紀世界鐵路建築奇跡」的交通大動脈,華工為之做出了重大貢獻。

推薦閱讀

《僑批與金融:海洋移民、貿易與金融網絡》

作者:黃清海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