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書院三朝毓文化 澄中百載播芳菲
作者:林倫倫    2022-10-23 15:39

編者按:時至今日,我們仍難忘澄海中學百年華誕那歡欣鼓舞的輝煌時刻,難忘來自海內外的校友齊聚澄中校園的空前盛況。校慶當日,韓山師範學院院長、著名語言學家、文化學者林倫倫教授應邀作為百年校慶主講嘉賓並接受澄海中學授予的「榮譽校友」稱號,林教授雖不曾求學於澄中,其求學之路卻與澄中師長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愫。
百年風雨滄桑,百年砥礪奮進。百年澄中,英才輩出,國之棟梁、省之豪傑,比比皆是。感慨於此,在澄海中學百年校慶之際,林教授撰寫《書院三朝毓文化,澄中百載播芳菲》一文。讓我們通過林教授的娓娓講述,再一次感知百年老校厚重的人文底蘊。

澄中校門

我是澄海人,澄海籍的一介文人。在外地,經常有澄海老鄉問我:「您是澄海中學的畢業生吧?」一開始我有點納悶:為什麼我就一定得是澄海中學的呢?」但問的人多了,我揣摩,是因為我被認為是一個學術研究有點成就的人,而大凡學有所成的澄海人,絕大部分出身名門、有個響當當的母校——澄海中學。因為這所百年名校,名人輩出嘛!再加上我的大學恩師、中山大學中文系的著名語言學家李新魁老師是澄海中學的高材生,我的岳父陳德桂校長在恢復高考之後又主政澄海中學。於是,我是澄中生便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澄中校園一角

但十分遺憾,我沒有福氣進過我心嚮往的澄海中學讀書;然而又十分幸運,我讀高中時(1973-1974)的澄海上華中學,居然有方書仰(物理老師,後為澄海中學校長,中山大學畢業生)、周勤銘(地理老師,中山大學畢業生)、張天傑(物理老師,中山大學畢業生)、蔡德椿(政治老師)、曾祥進(體育老師,澄海籃球隊名教練)、陳構全(體育老師)等澄海中學的名師,下放到鄉村中學來。那時候,我不懂得這些老師的厲害。恢復高考的時候,我正下鄉在雷州半島林場,當地沒有老師可以輔導我們,就全憑上列老師們教的那些知識去碰運氣了,竟然還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周勤銘老師自編自創教給我們的那些地理知識口訣我還爛熟於心,起了很大的作用,地理課我考了高分。於是,我第一次懂得名師、名校在教書育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後來,無論是在汕頭大學還是在廣州的高校任教,經常碰到一些有成就的澄海籍人士,真的十有七八都是澄海中學的畢業生,就更加深了澄海中學對培養一方人才、滋養一方人文的重要地位的認識。

韓山師範學院

2010年,韓江兩岸木棉花盛開的時節,我奉命從廣州調任韓山師範學院院長。我本來以為,韓師升格為本科以來,與全省同類高校比起來,進步不快。作為家鄉學人,應該回來與韓師同仁一道,把它建設好。我懷揣著的是,回家鄉貢獻微薄之力、報答生我養我之故鄉的感恩之心。但在韓師工作5年來,我才深深地認識到,韓師對於粵東地區人才培養的重大作用。

韓師西區牌坊

韓師自1903年由韓山書院改辦為國立的「潮惠嘉師範學堂」以來,培養了近8萬的畢業生。根據我校調查的數據,在粵東地區,尤其是潮汕地區,幾乎沒有一所中學沒有韓師校友擔任的學校領導,有的中學校長就是韓師的畢業生,如澄海中學的侯慶生、潮陽棉城中學的鄭平雄、揭陽一中的方少明、潮州高級實驗中學的陳偉群、金山實驗中學的林躍文諸位校長,就都是韓師的高材生。有的學校領導班子中,韓師校友佔了一半,如揭陽一中的四位校長,三位就是韓師校友。而各中學里來自韓師的教師就更多了,有的居然佔了全校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於是,我對培養過中山大學的首任校長鄒魯先生、華南師範大學第二任校長陳唯實先生的韓師所具有的重要的歷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可以說,韓師的校友群,築成了粵東地區基礎教育的擎天柱。沒有韓師,就沒有現在的粵東地區欣欣向榮的基礎教育;而如果沒有澄海中學等等的各地基礎教育名校,粵東地區的人才就沒有了汩汩而流的源頭活水!

冠山書院

是澄海中學和韓山師範學院——這一所中學和一所大學,使我對地方名校對地方文化教育、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當然,名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的無私奉獻和傳承而建設成的。韓師是因為有興辦於宋代的韓山書院的近千年的文化積澱而有著厚實的基礎。而澄海人的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我認為則得益於澄海冠山書院的良好學風的滋養。據《澄海縣誌》載:「冠山書院,在冠山鄉神山之麓,明知縣蔡楠建。後堂祀朱文公熹。」明朝隆慶三年(1569)始建,歷代多有修葺,清末改為學堂。是廣東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書院之一。冠山書院之後堂,還附設有冠山文祠,也稱考亭祠,祀南宋理學家朱熹(1129—1200)。因朱熹謚號「文」,世稱朱文公,朱熹祠也稱文祠。朱熹乃江西婺源人,晚年在福建省建陽縣「考亭」這個地方築「滄州精捨」,作為講學之所,其學派為「考亭學派」,故冠山文祠也稱考亭祠。神山上還有魁星廟,祀文曲星君。這書院、文祠、魁星廟,是澄海人崇尚讀書、崇拜讀書有成者,也就是重視文化教育、崇拜文明習俗的物質和精神寄託所在。

書院朱熹像

我讀高一時(1973年)的上華中學就在神山之側,冠山書院就是我們的飯堂和體育活動場所。文祠和魁星廟雖然破敗不堪,但我們還常常去玩。也許,就是這一年在這凝聚了幾百年文氣的地方浸泡過,才使我身上也沾了些須讀書的靈氣和才氣。而澄海中學,則像韓師繼承了韓山書院一樣,繼承了冠山書院的沈甸甸的興學育才的優良傳統。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篡改為:「一方書院育一方人才。」澄海的學子們,就在冠山書院和澄海中學的這一方文化沃土中,在一代一代辛勤的園丁們的精心栽培下,得以沐浴陽光雨落,茁壯成長。

現如今:百年澄中,英才輩出,國之棟梁、省之豪傑,比比皆是。是可謂:書院三朝毓文化,澄中百載播芳菲!

本文轉載自《家在冠山》,特表謝忱!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