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宣布,M+戲院將於6月8日(星期三)正式開幕,門票將於5月20日(星期五)起發售。M+戲院是M+流動影像中心的重點設施,由三間影院組成,放映種類繁多的流動影像作品,包括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錄像藝術、修復經典、勾沉及遺珠等。此外,M+戲院和博物館內其他流動影像空間,包括大台階、M+幕牆和多媒體中心互相配合,提供多元化的觀影體驗,讓觀眾可在M+充分接觸並欣賞視覺文化。
M+戲院由知名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戲院內三間影院的座椅均由意大利家具製造商Poltrona Frau設計,並飾以丹麥設計公司Kvadrat獨特的紫色、綠色和藍色面料。影院配備數碼及16毫米和35毫米菲林類比放映的設備,以及杜比7.1音響系統,盡可能以電影的原始格式放映。
M+戲院是M+流動影像中心的重點設施,由三間分別設有180、60和40個座位的影院組成,節目的策展方向貫徹博物館其他節目的主題,放映橫跨不同領域的作品,並呼應館內展廳的展覽及藏品系列,以及當下的一些重要議題。
M+戲院的開幕節目將放映70部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作品,設有近100場次,當中有涵蓋不同主題的影片、首映的修復經典、藝術紀錄片、M+藏品和其他特別放映作品。包括:
「開場鏡:香港」
「開場鏡:香港」是M+戲院的開幕專題節目之一,旨在透過香港電影製作人的鏡頭,肯定香港輝煌顯赫的電影傳統與文化,及標誌性的城市景觀。這個節目直接回應在博物館地下大堂展廳舉行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覽,探討香港如何能不斷提供充滿活力的舞台,讓時間、空間和動作在此地交織出引人入勝的電影故事。節目主題共分為三方面:思考正在消逝的景觀與集體回憶、刻劃不同社群的日常生活、深入探討動作片的電影類型。節目將於6月10日(星期五)推出。
「影像展演」
「影像展演」專題節目由六場放映節目組成,探索當代藝術家以行為展演方式介入社會,以及他們對於性別議題的探索。節目將白南準、瑪莎・羅斯勒和特蕾西・莫法特等代表人物,與當代電影製作人沈莘、廖沛毅和黃炳等進行對話,引領觀眾踏上一趟國際錄像藝術史之旅。節目將於7月8日(星期五)推出。
開幕電影
適逢M+戲院開幕,王家衛的《阿飛正傳》(1990)以及賈樟柯的《小武》(1998)4K修復版將於香港首映。M+戲院將於今年6月至8月獨家放映28場《阿飛正傳》,並在6月放映三場《小武》。
由CHANEL贊助的電影課程:《女人拍電影:貫穿影史的新公路電影》(2018)
此紀錄片由麥克・卡辛斯執導,分為四十章,探討電影藝術及製作。它使用了過去120年面世、來自五大洲的700多部電影片段,全部由女導演所創作。M+戲院將這部紀錄片分為七部各長兩小時的影片放映,另外每節放映後亦會輔以兩場各一小時的映後座談,邀請本地電影人及影評人對話討論,帶來獨一無二的電影知識。課程將於7月2日(星期六)推出。
特別放映:《DAU:娜塔莎之劫》(2020)以及《DAU:大退化》(2020)
DAU是由俄羅斯導演伊亞・哥沙諾夫斯基創作的跨領域國際電影項目,它結合了電影、科學、表演、靈性、社會和藝術實驗、文學以及建築。電影製作人重建了一所蘇聯研究設施,使之成為歐洲史上最巨型的片場,並在當中製作了14部電影,包括《DAU:娜塔莎之劫》和《DAU:大退化》。兩部電影皆贏得一致好評,同時引發討論。《DAU:大退化》將於M+戲院作香港首映。有關放映將於9月3日(星期六)推出。
「創作人與事」常設系列
常設的「創作人與事」系列圍繞視覺藝術、設計、建築、電影和表演,讓觀眾深入幕後,接觸這個時代最令人神往着迷的創作者,了解他們的想法。該系列展示了創作實踐背後的故事,剖析藝術創作的過程,並對個人和集體的創作故事提供獨到見解,助觀眾更全面地了解視覺文化。首輪放映的三部電影包括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的生平概述、芬蘭建築大師艾爾華・亞圖與妻子Aino的流動影像寫照,以及知名美國影評人寶蓮・姬爾的造像。由6月15日(星期三)起,每部紀錄片將會在星期三晚上推出。
「銀幕相遇」常設系列──游靜 x 伊凡・瑞娜
常設的「銀幕相遇」系列邀請著名創意工作者選出一件影響他們職業生涯和創作歷程的流動影像作品放映。本地作家、詩人、電影製作人兼錄像藝術家游靜打響頭炮,選擇了由美國先鋒派舞蹈家、編舞家和電影製作人伊凡・瑞娜所創作的一部具開創意義又影響深遠的電影。此系列將於9月3日(星期六)推出。
M+放映前委約作品
M+特別委約藝術家廖沛毅和李鈺淇製作一系列放映前播放的作品。這些作品圍繞集體觀影體驗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想法,並將在未來兩年於M+的放映及精選活動中播出。
更多M+戲院的詳情、票務資訊及節目介紹,可瀏覽M+網頁。
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