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西方現代派、後現代主義的小說、藝術作品裡,誇張、變形、扭曲、肢解、異化、荒誕、靈幻……我們不時能見到逃離者、遁世者、怪力亂神者“一退再退”“一縮再縮”的形象,最後乾脆像一隻小獸鑽到洞穴裡去藏身。
古代中國畫中,早有此類圖像,手頭石濤畫冊中就有一幅,即340餘年前石濤所作、款題為“老樹空山一坐四十小劫”的《瞎尊者像》。撲面直觀感受,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無處可去。山空了,樹老了,好在老樹里有個大窟窿,就爬進去藏身,安放自己那垂老而疲憊的靈魂。
《瞎尊者像》中的羅漢,有自畫像性質,“瞎尊者”系石濤康熙十九年(1680年)閏八月初至金陵長干寺後開始啟用的,為他在一枝閣常年閉目禪坐、“壁立一枝”的真實反映。諸多學者認為,此畫表達了石濤非慣性的避世。而筆者以欣賞者的直覺,感懷著他,用奇巧的畫圖,將幾乎所有人性之孤獨、無奈、乖戾、自省、索求無望……“寫”出,形而上找到了形而下的“肉身”。如果巡檢古代畫蹟,此類圖式石濤之前、之後皆有。
實際上,筆下氣象萬千的石濤,畫作呈現出的面目也異彩紛呈,除了“藏入樹洞”中的《瞎尊者像》,還有相當多藏身巨型山洞、僅可容身的小石洞者;有盤坐大樹虯曲之根下的、藏身樹窟窿中的,也還有坐在樹巔上的(《黃山冊頁》)。
石濤是中國美術史上身份、情感最複雜的畫家之一,兼具僧人、畫家、文人、前朝王孫等多重身份。美國學者喬迅先生在《石濤》一書中,寫到“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石濤是其“時代中人”,不但時風所致“有染”,多重性格同構於今日一般的“現代性”。他積極主動,接近鹽商賣畫求財,翹盼聖上賞識垂青,又苦痛故國王孫身份,亦僧亦道常轉換……肉體生存的生計逼迫、入世出世的名利焦灼、身份烙印與轉換的失據與難堪……均乃古來恆定不變的人性常理顯現、常態放送。由是,“藏身樹窟”哪怕鑽進地洞,也不過是其內心惶恐、無助、悲涼乃至絕望的人生鏡像表徵,畫圖只是一種具象的載體。
原文鏈接:http://wb.sznews.com/PC/layout/202105/25/node_A14.html#content_103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