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府官員同撐引入外地醫生
作者:馮仁樂   來源:香港商報    2021-05-24 19:54
政府早前建議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多名官員在網誌呼籲社會支持。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識港網訊】政府早前建議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多名官員在網誌呼籲社會支持。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張建宗:港人口急速老化

張建宗在網誌表示,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而在2020年,醫院管理局和衛生署欠缺共710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隨著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他指出,雖然政府在過去10年已不斷增加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但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因此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必須考慮引入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政府認為有迫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毋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張建宗強調,特區政府銳意改善本港醫療體系和服務,以前瞻性的眼光規劃未來,建立周全穩健的醫療制度及可持續發展。不過,硬件與軟件的提升,要有足夠的醫護人手配合。因此,增加醫生人手在短、中、長期來說都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及迫切性。畢竟這關乎市民需要、病人和大眾的福祉。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認為,本港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嚴峻。他指出,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為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容量,除了增加醫生的培訓名額,不可或缺的是增加如藥劑、物理治療及護士等的醫療人員培訓學額,以及整體教學的設施等。

 陳茂波:目前最適切方案

他提到,即使增加培訓學額和教學設備,培訓一個專科醫生,由進入大學到完成專業培訓,往往需要超過10年。這些中長期增加醫療人手的措施,不足以緩解目前香港面對的人手上的缺口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迫切需要。政府有必要多管齊下,同時透過有效的短期措施,全方位提升醫療系統特別是人員配備的數量,才能解燃眉之急。

陳茂波指出,香港近年持續面對公營系統醫生人手緊張問題,政府已增加在軟件和硬件方面的資源投放,試圖從中長期徹底解決問題;現在透過修訂法例,吸納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到公營醫療體系服務,相信這是目前最適切的方案,以緩解短期人手不足的問題。希望大家從社會整體需要考慮,支持今次條例修訂建議。

 陳肇始:冀議員支持修例

陳肇始表示,局方將於6月2日把法案提交立法會審議,衷心希望立法會議員以及社會各界能支持。局方將盡力配合立法會的審議工作,讓有關法案得以早日獲得通過,可以有多些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回來服務,讓整體醫療體系和服務輪候時間長的情況得以改善,最終能讓病患者得益,並讓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得以維持,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挑戰。

陳肇始稱,現時國際上有不少國家(如新加坡及澳洲)均設有不同機制去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滿足一定條件後,便可在當地取得正式註冊。考試並非唯一取得正式註冊的條件。她重申,政府並非要取締現時執業資格試的制度,而是在確保醫生質素的前提下,新增一條路徑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

此外,陳肇始又釐清社會多個誤解,強調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仍須向醫委會註冊,並如其他本地醫生一樣受醫委會的紀律監管,而非繞過醫委會。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