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俄羅斯是西方海洋大國中戰列艦發展得最晚的國家。
俄羅斯人講自己的“悠久歷史”,通常是從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說起。不過,烏克蘭獨立後,堅決反對這種說法,甚至提出把烏克蘭改回“基輔羅斯”,以區別於後發的俄羅斯。其實,“基輔羅斯”是維京人南下,幫助基輔人建立的,這個名稱在維京人那裡有“羅斯之地”的意思。
1328年替蒙古人徵稅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他借助在克里姆林大興教堂之際,把東正教羅斯教區總主教駐地從基輔(今烏克蘭首府)遷到了莫斯科,使這裡成為王權與神權中心。
1547年,有著蒙古血統的伊凡四世執政,他將莫斯科大公正式改為“沙皇”,並將莫斯科公國改為“羅斯沙皇國”(表明這裡是東西羅馬之後的“第三羅馬”)。所謂“俄羅斯”原本就沒有“俄”。蒙古人西征時,因蒙古語中很少有以輔音R開頭的,在發此音時加了相應的元音O,所以自元朝起,中國人便稱其為“斡羅斯”,清朝稱“俄羅斯”。
俄羅斯的海洋史和海軍史,皆由彼得一世開啟。
沙皇俄國創立之初,僅有北部白海一個出海口,這裡是一個有半年冰封期的“死港”,那時的俄羅斯還算不上一個海洋國家。 1689年,17歲的彼得推翻了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開始親政。 1695年,彼得派沙俄軍隊南下亞速海,但由於沒有海軍,無法阻止土耳其對克里木韃靼人的增援,致使攻打亞速海口地塞的戰役失敗。 1696年,彼得下令組建了俄羅斯第一支海軍——亞速海艦隊(軍旗定為白底上的藍色聖安德烈十字,直到現在俄羅斯海軍都懸掛此旗幟)。 1697年,彼得假扮成普通軍官,親自帶俄羅斯使團到歐洲考察,先後在荷蘭、英格蘭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放眼世界的彼得一世,深感不打通通往歐洲的海路,沙俄永遠也走不出封閉的困境。
1700年,世紀之交,彼得發動了旨在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北方戰爭”。這場歷時21年之久的戰爭,最主要的對手就是瑞典。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1709年,彼得大帝下令建造戰艦波爾塔瓦號,3年後的1712年6月15日,波爾塔瓦號在聖彼得堡海軍船廠下水時,整個沙皇家族都出席了慶典,這是聖彼得堡海軍船廠下水的第一艘戰列艦。
這艘戰艦命名為波爾塔瓦號,意在紀念波爾塔瓦戰役,它是俄羅斯與瑞典漫長的“北方戰爭”的標誌性戰役。波爾塔瓦是今日烏克蘭東部一個河畔小城,當年瑞典皇帝查理十二魯莽地孤軍深入,給了彼得一世一個夢寐以求的機會,最終,整支瑞典軍隊被俄軍擊潰,這場戰役標誌著俄羅斯已經成長為一個新的軍事強國。
波爾塔瓦號並不大,僅是一艘四級戰列艦,配備54門砲,船長約39.8米,船寬11.7米,艙深4.6米,船殼外板為厚度約13厘米的優質橡木,整船的排水量估計在1100噸~1200噸左右。波爾塔瓦號下水之後,一直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力艦之一,主要任務是對抗瑞典艦隊。在1713年、1714年芬蘭灣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715年,波爾塔瓦號加入英、荷聯合艦隊巡航波羅的海,次年再一次擊退圍困哥本哈根的瑞典艦隊,並作為俄國、丹麥、英國、荷蘭聯合艦隊的一員巡航波羅的海。 1717年,波爾塔瓦號作為14艘戰艦艦隊的一員巡航瑞典海岸,為俄羅斯登陸哥特蘭島(瑞典最大島嶼)的部隊提供支援。 1721年,“北方戰爭”已趨結束,波爾塔瓦號卻在一次波羅的海例行巡航中遭遇風暴,受損嚴重,重新修整之後,改為海軍培訓艦船,一直服役到1729年。
1721年“北方戰爭”結束時,沙皇俄國僅在波羅的海的艦隊,就已有124艘自己造的戰艦;瑞典王國則從此衰退、並消失在歐洲列強的名單上,俄羅斯人從此稱霸波羅的海。 4年之後,沙皇彼得一世病逝,後世稱他為彼得大帝。
波爾塔瓦號的名字,在俄羅斯海軍中先後被7艘艦船繼承了下來,1971、1989年蘇聯先後為這條船發行過郵票。 2018年,俄羅斯人在聖彼得堡復建了一艘風帆戰艦波爾塔瓦號,以紀念它海上爭霸的榮光歲月。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