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有料呻吟》:電影和舞台的創生機?
作者:李偉民   來源:橙新聞    2019-02-15 16:11
中世紀,有一門化學實踐,叫做「鍊金術」(Alchemy),它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提煉方法,把一些基本金屬,變成長生不老的配方。

【識港網訊】中世紀,有一門化學實踐,叫做「鍊金術」(Alchemy),它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提煉方法,把一些基本金屬,變成長生不老的配方。鍊金術所累積的經驗及智慧,為化學帶來重大發展。

這套理論,應用在電影、文學、舞台等創作,會觸類旁通。我們有句話,叫「熟能生巧」,在創作過程中,可改為「鍊能生巧」。自古成功在嘗試,任何作品,要經歷過多次改良,才會提煉出爐火純青的成績。當然,這個千錘百煉的好方法,最難是找到老闆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去改良作品。

我有朋友,找到一個巨星,拍了部電影,可惜電影出來後,票房失利,但是朋友沒有氣餒,他覺得只需要重新剪接,電影可以再次推出,可惜,投資者拒絕再玩。

毛俊輝老師有一個目標,叫「共進工房」(co-workshopping),他相信戲劇要多次演出,台前幕後共同改良作品,它才會成為優秀的傑作。他幸運地找到香港藝術節的支持,在去年推出粵劇《百花亭贈劍》,然後在今年,難得藝術節又出馬(一般來說,藝術節很少「翻炒」節目),邀請毛老師把作品改良,再次推出市場。

 

圖:《百花亭贈劍》海報

有一個富貴朋友,他想開零售連鎖店,竟然「微服」應徵去7-11便利店打工,問他為什麼,他分析:「做好事情,沒有『一步到位』,如果匆匆去開店,失敗賠錢的是我,但是現在損失的只是時間和勞力,都是『有限成本』,何樂而不為?」

另外一位朋友的兒子想辦學校,他給了孩子數十萬,先經營細小的補習班。他說:「做投資的,必須有心理準備『交學費』,故此,先讓孩子虧損數十萬,到他累積經驗後,才有實力在正式經營裏,把錢賺回來。」

這種「賊佬試沙煲」(即不斷探索、嘗試、改良) 的方法,在各行各業,其實非常普遍:在醫學界,有「臨床實驗」(clinical tests);在商界,有「快閃店」(pop-up stores),即先開臨時店,找到理想的營運模式後,才大舉經營);酒店行內,有「試業」(soft opening),即在開業前,先非正式運作一段日子;男女關係,也有「同居試婚」。所以,藝術創作絕對可以走這一條路:作品從0到0.5,從0.5到1,從1到2……

今天紅透全球的音樂劇《Hamilton》(漢密爾頓),最初只因一個波多黎各裔的無名小子叫 Lin-Manuel Miranda,他寫了一些歌曲,多次演出後,反應良好,於是在2015年,進軍紐約的小型社區劇場公演,經過多次改良,整套劇的細節愈來愈好後,便去到倫敦演出,終於成為世界級的作品。

圖:《Hamilton》海報

 

最近,想了解多些「社區劇場」的發展,下班後,一個人跑去牛池灣街市,上面有一個小劇場,一百多個座位,當晚的觀眾只有二十多人,年輕人陳港虹、陳翊麒、巢嘉倫成立的「艾菲斯劇團」(Fiesta Space)搞了一個簡陋、原始,卻非常感人好看的「讀演劇場」(Play Reading),叫《有料呻吟》,票價便宜,80和100元,阮韻珊編寫的劇本很有趣:

在貧窮的深水埗區,愛作女裝打扮的中年滄桑男,經營一家破落的「牛郎」酒吧,他手下只有4個敗將,叫「梅」、「蘭」、「竹」、「菊」,一個是對社會不滿的躁狂大學失業生、一個是失意的「宅男」保險經紀、一個是渴望賣身賺快錢的「過氣型男」、一個是窮得沒有地方住而貪圖「鴨店」免費留宿的笨小子。四個「廢男」,沒有過人之處,是在香港這個城市沒有存在價值的人,他們各抱生命的傷痕,來了一家悲哀的酒吧,光顧的客人也非常低端,她們只有能力花數十元買杯飲料,目的不外是「不尋安慰,但求無病呻吟一番」。

圖:《有料呻吟》海報

 

大家想想:二十多位觀眾,每人付一百元入場,僅有兩千多元進賬,故此,這個「讀演」能夠負擔的製作費可能是數千元,於是,六位演員只是坐在椅子上圍讀劇本,表情是豐富的,但是動作有限,難得演員都花錢換上戲服,認認真真地,帶引觀眾走入他們喜怒哀樂的故事,整個圍讀非常精采,他們內心的那團火,更「燃」極了!

他們圍讀劇本,如遇到場景的描述,則由一位演員唸出,而其他方面,因為齊全了良好的劇本、能幹的導演、出色的演技,加上用心的音響和配樂,使觀眾感受到一個充滿變數潛力的話劇,如加以改良,必成大器。「讀演計劃」可以讓年青創作人,以較便宜方法,來作多次的「鍊能生巧」,從蝌蚪變成青蛙,由生鐵變成精鋼。對投資者來說,鼓勵多些「讀演計劃」,可以避免眼光錯誤,釀成「一錯不可收拾」的終局。

金馬獎大導演吳念真曾經說過,拍電影是非常高風險的:「我不能保證可以替投資者把錢賺回來……除非我自己出資拍電影吧。」所以,他寧願先做舞台劇,由於成本低,易評估,一樣可以讓有些人看到,從而找出創作的方向。香港導演彭秀慧、編劇莊梅岩,都是先在成本輕的舞台劇站穩陣腳,才向動輒過千萬製作費的電影,小心地進發。

數星期前,看了《靖海氛記•張保仔》(Calming the Chaotic Seas),這話劇有的是實力:認真的劇本、落力的演員、迷人的舞蹈、多姿的場景。但是,總覺得它缺少某些吸引觀眾的元素,如果有機會讓它作多次改良,其實可以變成香港(張保仔由一個海盜變成清代官員,是香港的歷史著名人物)去海外演出的代表作。但是,由於它是非常大型的演出,投資甚巨,當首次演出的票房不理想,如作第二次重演,便會困難重重。我在想:「如果作品可以先在小型劇場,作多次『讀演』,修補紕漏,經過『鍊能生巧』後,在最終演出時,便有機會成為優秀作品。」

圖:《靖海氛記•張保仔》海報

 

任何創作由小到大、從半熟到成熟,在「一鋪定生死」之前,把一兩個人的創作變為集體的全面檢討,是非常理想的提煉過程。例如在話劇方面,先要求劇團進行「圍讀演出」,小試牛刀後,才在大型場地拼殺;又例如給年輕人數百萬元拍電影之前,先要求他們拍一個低費用,「粗製」而不「濫造」的「demo」(示範本),來作多角度修正,那麼,香港目前強差人意的創作局面,有可能出現一條「3D打印」(即在產品正式大型生產之前,先用「三維物體」的技術,做出一個具有特徵和形狀的demo版,然後加以改良)的良方,帶香港走出創意困局的生機。

目前,我們培養新人方面,是「以人為本位」,給予他們資助,作多方面嘗試,但是,未來可否多加一個選擇,便是「以作品為本位」,拿同一個作品,給創作人多次機會琢磨改良,「鍊能生巧」,漸漸把雛形浮現,進化成為佳作。

有投資者會懷疑這小試牛刀的「作品進化論」,會帶來額外開支?當然,在數次測試水溫都失敗後,是會帶來累積的虧損,但我認為:「小財不出,大財不進」。以前香港是小市場,現在面對的,是國內大市場,正如音樂劇《Hamilton》從紐約一個小社區,揚威到全美國,所以,這個所謂「虧損」,把它看成合理前期成本一部分吧;第二,現在創意的投資,動輒數百萬、數千萬,但電影的「發展費」(development fee)和舞台的「試場」(trial runs),其實比起「一鋪清袋」的虧蝕,相對微不足道,況且,它更可以避免「一戰定江山」的更大損失。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2/15/010110009.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