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adidas與PUMA:達斯勒兄弟往事
來源:橙新聞    2021-02-08 14:54
adidas這名字,是adidas還是addidas?看似無聊的問題,卻難倒世上不少人。不少網民堅稱,世界第二大運動品牌的名字,是有三個d的addidas,因此發音才會像Add一樣,這群人認為,一切都是曼德拉效應(MandelaEffect)的影響,才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刪改一個d字,令addidas成了adidas……

【識港網訊】adidas這名字,是adidas還是addidas?看似無聊的問題,卻難倒世上不少人。不少網民堅稱,世界第二大運動品牌的名字,是有三個d的addidas,因此發音才會像Add一樣,這群人認為,一切都是曼德拉效應(MandelaEffect)的影響,才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刪改一個d字,令addidas成了adidas……

也許在平行時空,adidas的名字會是addidas?也許在某一個宇宙,adidas有能力超越Nike,成為真正的運動老大哥?adidas於1949年成立,前身更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達斯勒兄弟鞋廠(SchuhfabrikGebrüderDassler),從其過百年的歷史看來,當然可以被視為運動世界老大哥,但歷史悠久亦不代表成績驕人,自從Nike創辦後,adidas的鋒芒便被漸漸蓋過,一直屈居於Nike身後當個萬年老二。

不過,adidas憑着其歷史和文化底蘊,仍有能力吸引一群死忠,對執着品牌的人而言,既不會將adidas和Nike混搭(大忌),更會熟悉adidas的故事——adidas幫派的勢力,至今仍然頑強。

adidas與PUMA:半年紀的兄弟相爭與終結

看一個人的穿搭,有時候應該從鞋着手,那是因為衫褲搶眼,只有鞋最易忽略。假如連鞋的選擇也認真看待,那就反映對方重視細節和服飾背後的文化,也能反映他的意識形態。

要談下去的話當然沒完沒了,以下就是一些粗略的刻板印象:穿皮鞋的人相對斯文,而皮鞋自然也有分為Dr. Martens(搖滾中帶點叛逆)、Chelsea boot(優雅中帶點叛逆)、雕花鞋和牛津鞋等;運動鞋的差距也不少:穿Vans的就是街頭滑板小子,穿冷門球隊籃球鞋的人多半有看NBA,穿Jordan的就可能真是隨便穿,而在德國一個小鎮,甚至有種說法是「要先看你穿的鞋,才決定要不要跟你聊天」。在那裏,穿adidas的人和穿PUMA的人是老死不相往來的……

Rudolf Dassler與Adolf Dassler

adidas與PUMA的原點:達斯勒兄弟鞋廠

未必有太多人知道,運動品牌adidas和PUMA的創辦人是兩兄弟。也許是因為這兩個品牌從來刻意忽略這個事實,也不會以此宣傳,又或者是因為兩位創辦人本身也不希望對方是自己的兄弟。

adidas創辦人Adolf Dassler(阿道夫.達斯勒,人稱Adi)和PUMA創辦人Rudolf Dassler(魯道夫·達斯勒,人稱Rudi)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一個名為Herzogenaurach的小鎮鞋匠家庭中,由於弟弟Adi的才能和興趣,父親很早就把技藝傳給他。一戰結束後,他和哥哥Rudi合作創辦「達斯勒兄弟鞋廠」,由弟弟在幕後製鞋,哥哥在外銷售,很快為鞋廠打響名堂。

達斯勒兄弟鞋廠的崛起與不和:黑人運動員Jesse Owens要宣傳運動品牌,最好的做法是選中有潛能的運動員或運動隊伍,為他們資助運動裝備,待對方在運動場上凱旋而歸時,就是金錢也難以衡量的最佳廣告——達斯勒兄弟的做法也是一樣,他們選中了美國黑人運動員JesseOwens。正確點來說,挑選的只有弟弟Adi,哥哥Rudi是反對的。這一點,預示了兄弟日後的不和。

憑着Adi提供的釘鞋,Jesse Owens在1936年柏林奧運順利贏得四面金牌,成績驕人,問題就在於成績實在太驕人。Jesse Owens是一位黑人運動員,在盛行納粹主義的1936年德國,為黑人提供釘鞋本已非常敏感,更何況是讓他超越德國運動員?二戰爆發後,納粹德國透過戰時管制的方式對達斯勒兄弟鞋廠「報復」,將鞋廠本來一年20萬對的產量限制至每月6,000對,同時要求鞋廠大幅裁員。哥哥Rudi本來就反對弟弟支持黑人運動員,後來引致的「報復」更令工廠經營百上加斤,加深了Rudi的不滿;二戰結束後,Rudi因被美軍視為納粹主義者而被拘捕,當時他認定舉報他的人是想自己獨佔鞋廠的弟弟Adi。即使事件後來不了了之,1948年,Rudi和Adi還是決定分家。

Jesse Owens

1954年世界盃:adidas的伯恩奇跡

分家後的Adi以自己的名字Adi加上姓氏(Das)的簡稱建立了adidas,而哥哥則以美洲獅為名建立了PUMA。由於哥哥Rudi過去負責營銷,手中的客戶資料讓PUMA早期發展比adidas更好,但adidas後來因一場足球賽得以揚名世界,聲勢更超越了PUMA,那就是1954年世界盃總決賽。

雖然當時二戰已結束9年,德國仍未能走出戰敗陰影。除了經濟衰弱,足球方面,西德國家隊也完全沒有人看好,一般來說不會有企業肯資助他們,比如PUMA就拒絕了西德隊的要求;但adidas卻不理眾人反對,一口答應幫助西德隊,如同當初支持黑人運動員JesseOwens一樣。

adidas為西德隊特別設計了一款可根據天氣改變而更換鞋釘的新型釘鞋,讓西德隊能在雨天有更好表現;而西德對匈牙利決賽當天,竟然真的下雨了。最終,西德以3:2戰勝了強隊匈牙利,贏得了世界盃冠軍。由於比賽在瑞士伯恩舉行,因此被稱為「伯恩奇跡」,這場奇跡被視為推動西德在戰後出現經濟奇跡的主因之一,那是因為比賽為所有西德人帶來希望,國家也隨之急速復興。

這就是運動的力量。

1954年世界杯西德隊奪冠

走入Hip Hop:RUN-DMC的MyAdidas

自1954年世界盃一役後,adidas走上了運動用品界的頂峰。70年代起,adidas更參與了當時盛行的Hip Hop文化。RUN-DMC在1986年推出的My Adidas就完美引爆了adidas在次文化世界的能量。

屬於Oldschool Rap的RUN-DMC是其中一隊最具影響力的Hip Hop團體,他們是第一個獲得黃金、白金和雙白金專輯的Hip Hop音樂組合。但除了音樂外,他們的穿搭更啟發後人,當時Rapper的造型一般走奢華路線,企圖藉距離來贏得樂迷的欣羨;RUN-DMC卻選擇穿上當時人人也穿的adidasSuperstar運動鞋,試圖以真實感來與所有樂迷站在同一陣線。當然,他們成功了。

RUN-DMC成員出現人前時總穿Superstar,時時刻刻成了adidas的生招牌。後來RUN-DMC與adidas正式合作,開創運動與Hip Hop難以割捨的先例。他們與adidas推出各種特別版商品,還在1986年寫成My Adidas。每次當RUN-DMC在現場唱出My Adidas時,台下所有人必然會脫掉自己穿着的adidas,拿在手上跟隨RUN-DMC高聲和唱。

那是瘋狂,也是一種外界無從理解的團體感,同時也是次文化力量的最佳體現。運動鞋也許大同小異,但當中的文化差異不是。就是因為這種不同,adidas才能創造一面PUMA難以企及的文化高牆。

RUN-DMC

背叛adidas的Rudi兒子:代言人之戰

adidas創辦人Adi和PUMA創辦人Rudi在1948年便分家。最初,哥哥Rudi持着手中的客戶資料,讓PUMA贏在起跑線,起步雖好,但很快便後勁不繼。直到60年代末期,Rudi兒子ArminDassler繼承公司後,PUMA才開始逐漸成名;另一邊廂的adidas也開始由Adi的兒子HorstDassler執掌公司。既然第二代開始接手公司,代表他們的世仇有望化解?本來真是如此,直至PUMA背叛adidas。

那時正值6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運動用品企業的目光都放在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盃,PUMA和adidas自然不例外。當時最受注目的球星便是巴西球員Pelé—我們口中的球王比利。

享負盛名的球王比利,曾幫助巴西奪得1958年和1962年的世界盃冠軍,而1970年世界盃已是比利最後一次參賽世界盃了,他能發揮應有水準嗎?在種種猜測和吹捧下,球王比利的知名度愈來愈高,更讓他的贊助費居高不下。為了避免adidas和PUMA因為競爭球王比利的代言權而兩敗俱傷,兩間公司在世界盃前已立下君子協議,表明只會選擇其他球員作代言人而不會贊助球王比利。

當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起初PUMA遊走灰色地帶,贊助了除比利以外的每一位巴西國家隊足球員,期望達到不贊助比利也有贊助比利的錯覺;後來,PUMA一不做二不休,暗地與球王比利達成協議,讓他在世界盃以及之後4年成為PUMA代言人。

有趣的是,PUMA還在合約加入一項有關「綁鞋帶」的條款:規定比利在每場比賽前都必須綁鞋帶,讓全世界觀眾在電視轉播中看到比利球鞋上的PUMA商標。這樣會太刻意嗎?不要緊,有效就好。球王比利坐鎮的巴西隊成功贏得世界盃冠軍,贊助商PUMA隨即舉世知名。球王比利自此成為PUMA生招牌,退役後更活躍在廣告界,80年代初還到香港與鍾楚紅拍廣告,當然是拍攝PUMA廣告。

違反君子協定,背叛adidas,暗中與球王比利簽約的PUMA雖然沒有道義,但在商言商,自PUMA招攬了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體育明星」、世上唯一三奪世界盃的球王比利那一刻起,已能確定PUMA日後的成功。

比利

PUMA Suede與Hip Hop熱潮

時間回到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當時美國黑人運動員Tommie Smith在200米短跑中打破賽事紀錄並贏得奧運冠軍。在頒獎一刻,他舉起帶上黑手套的右手,透過拒絕直視美國國旗的方式,反抗美國日趨嚴重的黑人人權問題。而Tommie Smith在比賽中穿着的運動鞋,便是PUMA於1958年推出的PUMA Suede。

Tommie Smith的抗議行動為PUMA Suede賦予了歷史意義,加上1970年世界盃的成功,讓PUMA得以加入美國80年代的Hip Hop熱潮之中。當時走紅的MC Shan、New York City Breakers、Beastie Boys及Rock Steady Crew等HipHop樂手及團隊便相當鍾情PUMA Suede,他們讓這雙球鞋走遍不同派對、舞廳、唱片封面甚至電影之上,成為當時次文化不能或缺的象徵之一。

對了,當時不正正也是adidas憑着RUN-DMC的My Adidas紅遍HipHop界的時間嗎?沒錯,所以可以想像,分別支持adidas和PUMA的HipHop迷自然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一旦對上,兩派很容易便會掀起打鬥,這種不和,就如同Adi和Rudi的不和一樣。

Tommie Smith

長達60年的不和與終結

達斯勒兄弟自反面以後便老死不相往來,後來哥哥Rudi和弟弟Adi分別於1974年及1978年離世,並被安葬在家鄉Herzogenaurach的同一個墓園中,但墳墓就被刻意安排在墓園的東西兩側,即使離世,仍想讓兩兄弟離得愈遠愈好。

由於70年代球王比利的問題,達斯勒兄弟的第二代後人Armin和Horst同樣反目。要到2009年,adidas和PUMA的第三代後人安排員工在總部Herzogenaurach舉行足球友誼賽,才象徵性地化解了兩家人長達60年的不和。

如今,運動用品領域的龍頭是美國的Nike,而adidas與PUMA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四。60年的不和,實在太長了,如果兩兄弟當初並無不和,能夠善用各自才能合作並好好運用資源的話,也許就不會被後來居上的Nike佔據上風。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運動次文化修羅場》 作者:REFRACT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50207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