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的文化內容豐富,儒家與道家是當中的主要元素;佛教雖為外來宗教,但來華既近二千年,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容易予人一和平與圓融的感覺,可是,任何文化在互相接觸的初期,必然會以自身的眼光來衡量他者,價值觀的衝突可謂無可避免,佛教和儒、道的關係亦不例外。因此,佛教和儒、道兩者在今天看來的和平共處乃不是一蹴即就,而是經過長久對話後產生的結果。
事實上,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文化的衝突開始,隨着各種文化的長時間溝通,才逐漸走上並存的道路。換言之,「衝突」與「和諧」的關係實非常密切:和諧得以出現,要先經過衝突;衝突僅為一過程,和諧才是終點。佛教與儒、道的接觸雖未有演變成大規模的武力衝突,但透過回應對方的質疑,三者均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論。這一由他者帶來的震撼並非平靜如水,而是曾為佛教與儒、道的關係帶來緊張,故本書以「激盪」形容之,取其「河流激盪,濤湧波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之意;但從歷史的眼光而言,這一種思想間的激盪最終卻使佛教和儒、道兩者得以並行不悖,故佛教與儒、道的關係又可以「無礙」來形容。簡要言之,「激盪」與「無礙」為本書討論佛教和儒、道關係時所着眼的主脈。
書中分析佛教與儒、道在中國歷史上互動的情況,有三點認識和評斷。第一,佛教和傳統中國思想各對彼此有重大影響,中國佛教、道教及宋明理學即為這些影響的產物;但傳統中國思想對佛教的影響,當比佛教對傳統中國思想的影響更大。的確,佛教促成道教的出現,亦刺激宋明理學的發展,但道教在思想的層面卻未見深刻影響,宋明理學的元素於先秦時期的儒家則早已有之。在這一意義下,佛教對傳統中國思想的影響在幅度上固然甚廣,但其在深度上卻稍嫌遜色。相較而言,道家思想在接引佛教來華一事上扮演關鍵角色,儒家思想更是長期對在華佛教的發展作出制約。是以,歷史上才有天台宗、華嚴宗和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產生,乃至這些宗派的發展軌跡,竟有逐漸離開佛教本來性格的危險。反之,雖有個別道家或儒家人士帶有佛教色彩,卻未見有所謂佛教式的道家、道教或儒家。我們當可言儒、道等傳統中國思想對佛教的影響是普遍的現象,但佛教對儒、道思想的影響卻只是個別的情況。足見佛教與傳統中國思想對彼此的影響孰輕孰重。
第二,佛教與儒、道互動的效果亦有好壞之分。中國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學均有各自的價值,在人類文化上均佔有獨特的位置。但我們卻不能否認以下事實:隨着佛教與儒、道的互動日多,彼此的形態亦逐漸接近,其結果雖是有助減低三教之間的衝突,但同時卻使三教的特色和身份漸見模糊。第三,近代不少佛、儒人士均對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出各自的方法,吾人當吸收其經驗,以求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立論。透過反省自身理論的特色,我們乃能發現不同思想的分際,從而可以一種較虛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看待自身信念或信仰與他者之關係,甚至向對方學習及和對方進行分工。
隨着科技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要加強溝通已是大勢所趨。因此,近半世紀以來有不少涉及哲學思想和宗教傳統的跨文化的對話,以求不同文化之間能有效地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而佛教與儒、道互動的一個重要啟示,正是為吾人示範如何保留不同思想的特色和身份之餘,亦能與其他思想和平共存。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