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應在大灣區扮演更積極角色
作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張俊勇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2019-02-11 16:04
中美貿易磨擦戰走向至今不明,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香港在此時此刻,更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投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國際級灣區,“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筆者認為,香港在創新科技、專業服務及創新制度等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一國兩制”的優點,發揮香港所長,在大灣區建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識港網訊】中美貿易磨擦戰走向至今不明,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香港在此時此刻,更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投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國際級灣區,“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筆者認為,香港在創新科技、專業服務及創新制度等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一國兩制”的優點,發揮香港所長,在大灣區建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發揮六大作用

香港與內地一衣帶水,密不可分。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從未缺席。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在北京,接見紀念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的香港代表團時,講到了過去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發揮的六個作用,包括“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以及“城市管理的借鑑作用”。這六點已經很全面生動地描繪了香港過去如何助力內地的改革開放。

香港這個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而同時間也取得自身的長足發展。就以1993年首家國企“青島啤酒”來港上市為例,它啟動了香港作為內地企業首選的境外融資平台的角色 。

自1993年至今,香港股票市場已經為內地企業累計籌資超過62,000億港元。這當中的意義不單是資金,同時,通過在香港上市,推動了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加速了它們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標準接軌,借助市場力量迫使企業加快改革治理架構,提升企業的素質和效率,最終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這一道對接國際標準構成的改革力量,同時存在於其他不同的範疇,例如會計專業、金融服務等,香港與內地同業的交流與協作,助力內地同業快速跟上國際水平。

用好“一國兩制”優勢 香港才有出路

今天,國家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其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堅持改革開放,而且是持續深化改革和推進全方位的雙向開放。在這個大方向當中,香港原本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既助力國家的發展,同時又推進自身的進步。可惜,一場中美貿易磨擦,將原來的發展步伐,徹底打亂。

中美貿易磨擦走向至今不明,讓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對香港經濟的負面影響亦逐漸浮現。香港2018年首三季錄得經濟增長百分之三點七,惟呈放緩勢頭,增速由首季的百分之四點七減慢至次季的百分之三點五,再降至第三季的百分之二點九;據特區政府估計,全年仍可錄得增長百分之三點二,但2019年宏觀形勢明顯不容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三點九下調至百分之三點七,香港總商會也估計本港來年經濟增長只得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二點五,或出現七年來最低增速。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防範和支援措施,以協助香港企業渡過風險難關。例如早前推出的支援中小企措施,加碼出口信用保險,以及致力確保金融系統穩健,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和產業發展等。不過,香港人的消費信心,仍然受到影響。去年1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較前年同月只錄得1.2%的增幅。政府發言人指出,最近數月的零售業銷售增幅有所放緩,反映在各種外圍不確定性的影響下(包括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環球金融市場波動),消費情緒轉趨審慎。

面對目前的處境,筆者認為,香港須從兩方面同時推進。首先,香港必須用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其次,是要掌握好國家的發展戰略,才能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

發揮橋樑作用 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是東西方融合的國際大都會,是國家與西方社會天然的溝通橋樑。香港要利用好“一國兩制”安排賦予的體制優勢和長久以來中西薈萃的人文優勢,做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工作。事實上,過去近一年中美貿易磨擦的發展,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反應和取態,除了有人刻意挑起矛盾外,有些地方的意見領袖以至人民對中國的發展存在很多不了解、甚至誤解。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情認識不足,香港在這些方面,可以發揮橋樑作用,做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工作,說好中國故事。

與此同時,香港這艘經濟小船必須掛靠國家這艘大船。雖然中國內地經濟同樣面對挑戰,但基調仍算良好,香港要發揮優勢專長,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拓展經濟空間,實現轉型突破。香港只有通過不斷增強經濟的自主性,在動盪的環境才會有更強的自保能力。

筆者認為,香港可以圍繞“創新”這個元素,在三方面加速參與大灣區的建設。

第一,加強與內地在創新科技方面的合作,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助力以創科驅動經濟發展。香港應鼓勵本地學者和研究人員與大灣區內的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同時也歡迎內地研究人員來港與本地同行合作。

如此可以令香港建立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基礎,不僅增加研發的數量,並且提高其品質,構建可持續的網絡。

目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稅負較香港為高,成為窒礙香港學者和研究人員到內地工作的原因之一。國際上普遍的做法是在雙重稅收協定中加入一個特定條款,對在另一司法管轄區內主要從事教學或研究工作在一個特定的期限(通常是三年)之內的學者和研究人員,豁免該區個人所得稅。在國家已簽署的大約100個稅收協定中,超過80個包含該豁免條款。但是,這個條款並沒有包含在內地與香港簽訂的協定中。香港與內地政府應考慮是否補充有關內容,讓兩地科研人員能更方便地進行交流。

第二,發揮香港的人才、專業服務和高增值服務優勢,積極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面雙向開放。香港的專業服務與國際接軌,享負盛名。內地社會經過十數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企業對於優質專業服務,十分渴求。不過,香港專業人士對於前往內地發展,仍存在一定的憂慮。

為消除專業人士的憂慮,推動更多專業服務以更創新方式,在內地進行推廣,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資助認可的專業團體在大灣區內設立辦事處,由專業團體在內地舉辦講座,邀請會員到內地進行講學,甚至協助會員,特別是年輕會員,在內地開展事業,並為遇到問題的會員,排難解憂。

第三,推動灣區制度創新。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香港身處當中,應該要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為灣區帶來制度上的創新,協助推動制訂新的標準,從而使到灣區成為真正的國際灣區。

國家可以用好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在一些國家可以接受的地方,透過香港,深層次地將先進的制度、管理技術、行業標準等觀念,灌輸到灣區內,結合現有的規則,創新融合為新的制度,在灣區內“先行先試”,並且利用香港、澳門,將這些創新標準推廣出去。當這些創新標準得到認同,就可以輻射到內地其他省市,以及與“一帶一路”等沿線國家,成為新時代的普世標準。

大灣區的發展將會為香港帶來巨大的機遇,亦為區內以至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筆者期望,香港仍然可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當這些措施及規則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後,可以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這個亦將會是香港在國家未來的發展之中,繼續創造雙贏的關鍵要素。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