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2020年深圳公園已達1206個
作者:深圳晚報記者 伊宵鴻   來源:深圳晚報    2020-12-29 11:37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的奮力前行、踏浪追夢,深圳已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公園也发展到今天的1206個,形成了“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多級公園體系,隨處可見花繁四季彩繪鵬城的景象,公園里城市實至名歸。

【識港網訊】入冬以來,在深圳灣公園水域,珍稀候鳥黑臉琵鷺又飛回來了,還有黑嘴鷗、白肩雕、紅嘴藍鵲、綠翅鴨、反嘴鷸等其他數萬只候鳥在這里嬉戲。深圳自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來深圳越冬的候鳥越來越多,每天都上演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劇情,而這僅僅是深圳公園驚艷絕美的一角。

▲蓮花山公園簕杜鵑花展。深圳晚報記者 伊宵鴻 通訊員 韓躍武 攝
▲仙湖植物園森林音樂會。深圳晚報記者 伊宵鴻 通訊員 韓躍武 攝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的奮力前行、踏浪追夢,深圳已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公園也发展到今天的1206個,形成了“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多級公園體系,隨處可見花繁四季彩繪鵬城的景象,公園里城市實至名歸。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做好公園硬件建設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公園文化建設,設計和設施便民親民,大大提高了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如今,深圳公園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核心競爭力之一,成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因素。

1

1206個公園四季開花季季不同

春天,人才公園的粉花風鈴木、黃花風鈴木隨風搖曳,讓人仿若置身浪漫的田野;夏天,華僑城生態廣場的鳳凰樹紅了一城,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和動感的都市景觀;秋冬時節,蓮花山公園的簕杜鵑、美麗異木棉,深圳灣流花山花海開得燦若雲霞……深圳,一座建在公園里的城市。連續多年來,深圳在土地資源高度緊缺的情況下,把公園建設列入市政府年度重點民生實事,公園數量和品質大幅提升,到如今已是1206個深圳公園。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觀花喬木遍布公園、道路、山林,使得深圳四季有花開,季季花不同。深南、北環、濱海等城市主幹道兩側植被,用喬草+自然多彩花境營造出疏朗通透景觀格局,其中深南大道中間帶以一系列優雅、簡潔大方的造型花境、花壇,營造了令人震撼的“錦繡深圳”“鳳凰飛羽”花景,在重要節點、道路交匯處營造姿態多樣的自然花境,既提升了城市街景,又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讓市民感受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之美。

在這些公園中,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蓮花山公園、仙湖植物園被評為國家重點公園,梧桐山風景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級地質公園,華僑城濕地公園是國家級濕地公園,還有深圳灣公園西延段、人才公園、大沙河生態廊道、香蜜公園、前海紫荊園、寶安濱海文化公園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綜合公園陸續建成開放,成為市民朋友圈中的網紅“打卡點”。

深圳的公園不僅數量多,而且顏值高。在設計和建設方面,深圳對標國際一流品質,引進國內外一流團隊參與公園設計與建設,打破公園邊界設定,將公園與城市街區相融合,從“城市的公園”轉變為“公園的城市”。蓮花山公園、荔枝公園、中心公園等原有公園,早已拆除了原來老舊的圍欄和綠籬,梳理了生長過密的植物,營造了層次分明、舒朗通透、律動起伏的疏林草地景觀,讓公園與城市公共空間自然地融為一體,拉近了市民與公園的距離。

此外,深圳還啟動了社區共建花園計劃,引導公眾參與花城建設,調動專業力量、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積極因素,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式進行園藝活動和社區環境提升,將城市邊角綠地變身為居民共同打造的美麗綠色公共空間。2020年,全市已經建設120個社區共建花園,讓鮮花盛開在深圳的每個角落,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親近自然,享受美麗。

2

綠色延續到空中讓城市變得立體起來

在地面“見縫插綠”之余,深圳為拓展城市綠色空間,還在《深圳經濟特區綠化條例》中新增立體綠化章節,對新建公共建築、高架橋、人行天橋等設施強制實施立體綠化,三年新增立體綠化近百萬平方米,將綠色延續到空中。

在福田區振華西路上,一座垃圾轉運站的外墻上“長”滿了鴨腳木、黃金葉等多種綠色植物。曾有第一次來到這里的市民評價,遠遠看過去,還以為是一棟別墅。這種綠化方式就是向空中“借地”的立體綠化。同樣,在皇崗北環立交、人民南人行天橋等處,你能見到沿著立交橋體兩側護欄邊,種著一排排的簕杜鵑花,而立交橋柱上,爬山虎等植物從地面伸到橋身包裹著一根根水泥橋柱。開花時,簕杜鵑染紅全城,如同一個美麗的空中花廊。市民穿梭其中,似乎完全感受不到錯綜覆雜的水泥立交橋的存在,映入眼中的多是隨風搖曳的綠色。

從地面到空中,從綠城到花城,深圳不斷創新城市綠化技術和方式,讓人與自然、城市與環境和諧共生,用綠色創想城市未來。經過多年實踐與積累,深圳已建成一大批立體綠化精品項目,形成了城市的空中綠肺。例如國內最高的福田區環境監測大樓綠墻、深圳國家基因庫室外綠墻、深圳星河丹堤隧道蓋屋頂綠化以及深圳最美停車場仙湖停車場等。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外墻、立交橋、屋頂、室內墻面等通過立體綠化實現綠色變身,似乎生硬的鋼筋水泥生動地“呼吸”起來。

3

2000余公里綠道串聯青山碧海景色如畫

深圳是一座森林之城,有著得天獨厚的橫貫東西的山海資源,包括252公里的海岸線、10條河流。山海間棲息著499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和近2100種野生植物,每年有200多種近10萬只候鳥在深圳灣停留,10%的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每年在深圳落腳過冬。這些野生動植物與千千萬萬深圳人一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與繁華都市或一路之隔或相互交融,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40年來,深圳經濟发展與生態文明並駕齊驅,打造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家園,守護著“野性深圳”的生態珍寶,自2015年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深圳先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綠化景觀提升、綠色生態水網、特色主題公園等52項重點工程建設,2018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目前深圳共建成綠道2448公里、平均密度達到1.2公里/平方公里,綠道覆蓋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以區域綠道為骨幹,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為補充,結構合理、銜接有序、連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綠道網絡體系,市民騎行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分鐘至45分鐘可達省立綠道。“深圳確立了以區域綠道為骨架,城市綠道為支撐,社區綠道為補充,省立、城市、社區三級綠道網體系。”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00余公里綠道依山傍海,風景如畫,成為民眾遊玩、打卡的熱門網紅景點。同時,還規劃了貫穿東西部的郊野徑,主線總長達300公里,將以對環境低沖擊、無痕山林理念的手作步道方式修建。綠道和郊野徑把深圳的山林海岸串聯成網,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的空間,讓市民能更便利地體驗深圳的自然之美。

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雙區建設的歷史機遇,深入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提出“山海連城計劃”。該計劃將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統籌推進建設,在現有綠道的基礎上,通過連接和修覆生態斷裂點,串聯自然保護地,匯聚最有代表性自然地貌的“深圳之脊”,構建連通綠脊和海岸帶的生態廊道。

4

高標準公園設置滿足市民多元需求

公園文化季,是深圳作為“公園里的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精心布局,打造公園文化季,提升公園文化內涵,從2006年起每年舉辦公園文化季,培育了蓮花山草地音樂會、深圳灣草地音樂會、深圳森林音樂會等一批高品質的公園文化活動品牌,使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久負盛名頂級樂團的精彩華章。

自然教育是深圳公園文化的一大特色。2015年,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與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建設了第一個公園自然教育中心——深圳灣公園自然教育中心,此後以政府牽頭、社會參與自然教育中心建設模式引領全國。目前全市已有27個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學校),其中仙湖植物園被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授予“國家級自然學校試點單位”。未來,深圳將搭建全市自然教育中心交流平台,推動深圳成為全國自然教育之城。

在公園服務管理上,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堅持“精益求精”,不斷完善提升公園內服務設施,高標準建設了各類兒童遊樂、體育鍛煉、輕餐飲、母嬰室、果汁機、直飲水等設施。香蜜公園、人才公園等公園配套修建了專門的兒童遊樂和運動設施,專業的跑步路徑和運動場地激发了附近居民的鍛煉欲望。大沙河生態長廊、深圳灣公園、人才公園已經連成一體,跑一趟就能看盡河、海、湖的絕美風景,沿途還設置了飲水點,是長跑愛好者鍛煉的好場所。

未來,深圳將深入結合城市发展空間和自然資源特點,進一步融合城市公共空間,強化公園海岸和水體連接,構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的魅力生態骨架,全面提升公園在自然保育和城市服務等方面功能,深入推進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建設“公園里的深圳”。

原文鏈接: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0-12/29/content_23846960.htm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