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集思港議】「一國兩制」與深圳的新定位
來源:思考香港    2020-10-16 09:4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發表講话,萬眾矚目,香港的電視台滾動播報,媒體的解讀隨後也會鋪天蓋地。

深圳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更是現代中國的一個縮影。這個唯一與香港接壤的大陸城市,完美演繹了中國如何從改革開放前的「貧窮社會主義」找到突破口,風雨兼程,追星趕月,氣勢磅礴,成為最動聽、最勵志的「中國故事」之一。

深圳的成功,海內外的媒體已經有海量報道,本文毋需贅述。於香港讀者而言,習近平的講話,除了給予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這個新定位,最特別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提出深圳事關「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全面準確贯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针,促進内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也許不少人對此番表述感到好奇。畢竟,中國最高領導人把深圳的發展與一國兩制事業相提並論,這是第一次。此中釋放的政治信息,足堪玩味。

解讀此中新意,不妨簡單回顧一下深圳的歷程。四十年前,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鄧小平,選址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作為招商引資的窗口。說白一點,就是讓深圳這個小漁村「師承香港」,從學徒做起。多少年來,深圳對香港這個大師傅只能「仰望」。因為彈丸之地的香港,在1990年曾經佔比中國GDP 20%,幾乎超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大省的總和。那是香港最黃金的歲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時候。

毋庸置疑,深圳早期的發展獲益於香港的資本,管理經驗和製造業。但多年前還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來一補」訂單的深圳,一個華麗轉身已蛻變為中國矽谷,騰訊、華為、生產電動車的比亞迪、無人機的大疆、華大基因在深圳如雨後春筍。這個世界真是變化太快,快得令許多港人未能反應過來,或者說表達「心服口服」還要一個心理適應期。

去年,香港的GDP首次被深圳超越,其實這是一個被關注和討論已久的話題,所以有媒體感嘆「該來的終於來了」。40年来,深圳的GDP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19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20.7%,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實現了從一窮二白的邊陲小镇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跨越。急起直追上世紀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深圳不僅延續而且創造了更加令人驚艷的東亞經濟奇蹟。
深圳對香港的強勢趕超,意義遠非GDP的數字超越,更是發展思維模式的超越,「敢為天下先」精神氣質的超越。這種「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圍」的澎湃動力,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香港所沒有的。就憑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深圳作為大灣區經濟總量「一哥」的地位固若金湯。也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區這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大棋盤,深圳成了重要引擎。要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香港不能坐困愁城,而應該在這個合作平台發揮獨特優勢。

習近平的講話把深圳發展與一國兩制事業相結合,不僅對深圳發展「更上一層樓」有期望,對香港如何釐定自己在大灣區的角色和定位,也赋予了殷切的期待。深圳的「社會主義先行試驗區」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是競爭,是挑戰,亦是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的挑戰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何確保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以「發展才是硬道理」驅除意識形態的心魔, 是港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