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藝術界的水墨先鋒
作者:Janice   來源:香港商報    2019-01-22 17:21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有一批藝術家將傳統水墨與西方藝術元素相融合。

【識港網訊】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有一批藝術家將傳統水墨與西方藝術元素相融合,成立了「一畫會」並成為香港藝術界的先鋒。世界畫廊現正舉辦的展覽「水墨先鋒之一畫會」展示畫會成員的作品,讓參觀者深入了解香港早年的水墨藝術發展。

顧媚作品《秋色》,1982年。

 

即日起至3月,世界畫廊會舉辦展覽「水墨先鋒之一畫會」,展示10位一畫會成員如周綠雲、徐子雄、靳棣強、顧媚等藝術家的作品。

地位重要

由於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造就文化、飲食等方面出現中西融匯。其實早於上世紀50年代,藝術家呂壽琨就已積極提倡深入認識傳統水墨精神,再參考西方現代美術,繼而發展自我的表現與創造。一班受呂壽琨影響的藝術家,在70年代組織「一畫會」,這個團體是香港繪畫藝術史的里程碑,亦是該原因促使畫廊籌備展覽。畫廊總監楊永金(Kelvin)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今年是畫廊創辦45週年,因此特別想策劃一個具啟發性的展覽與觀眾分享。因為我們的創辦時間與『一畫會』相近,順理成章成為畫廊第一個展覽的主角。」他解釋,香港當時在水墨藝術發展可謂先鋒,不僅時間早,規模也算大,只可惜不少畫會成員在80年代過世,希望能透過是次展覽,令年輕一代認識他們及香港水墨發展歷史。

畫廊總監Kelvin與周綠雲創作的《無題》。他表示是次展覽會展出一幅王無邪早期作品,既因為王無邪是「一畫會」理事,又想在展覽中重現70、80年代活躍並具實驗性的藝術家是如何創作。(攝影﹕Janice)

 

經歷成就藝術精神

雖說「一畫會」標示著香港水墨藝術是如何前衛,但策劃展覽卻絲毫不易。Kelvin坦言在籌備期間遇到不少困難,「或許與早年香港的藝術環境有關,最大的困難在於畫會的資料不多,光是蒐集就花費了不少時間。」畫會的作品數量大,成員多,並不僅限於國畫流派,更有來自西畫、雕塑、書法,甚至是設計和藝術界的藝術家,「他們大多從事其他職業以維持生計。」Kelvin解釋道。這讓筆者覺得,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才使他們賦予水墨新的內涵精神。他續說﹕「收到藏品時有些作品甚至發黴,要進行作品的修復。」畫廊希望能呈現藝術家作品的最完整面貌,以便還原畫會想傳達的「新水墨」精神——突破固有的傳統藝術形式的認知與限制。

不同風格 相同精神

吳耀忠作品《山路》。

 

據Kelvin介紹,70年代時畫會成員經常組織雅聚,一起探討繪畫技巧。「他們全是水墨畫家,並受過一定程度的傳統水墨訓練,而後受呂壽琨啟發繪畫『新水墨』。他們又有些不同,每個人的藝術語言都是非常獨特。」如藝術家週綠雲吸納了西方的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特色,並參照中國古代潑墨畫法和書法的線條與結構,同時又帶有禪的意境,展品《樹之八》呈現了她筆墨功底及玄妙的精神世界﹔

吳耀忠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會使用油性筆,加上他曾是石礦場董事這一經歷,令他山水畫中的景物變成長短不一的線條,怪異卻有現代科技感,教人一眼便能認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勁生的《窓前月》則相當有傳統水墨的意境,有趣的是他在畫面上會用毛筆畫上線條建構層次,有種向外望的透視感,畫面處理不同於傳統。

筆者縱觀多位成員的作品,即使風格迥異,可是能明顯看到畫中所承載的傳統水墨,又能看到他們在繪畫工具、技巧、概念中加入西方藝術元素。Kelvin提醒﹕「觀賞時首先切記作品的年代,縱使以現時的角度看不夠新意,放在70或80年代的社會狀態和藝術環境來看,是非常創新的﹗」他希望參觀者不應只觀賞某個藝術家,宏觀地參觀整個展覽,才能發掘畫會為何重要,見識早年香港水墨的發展。

徐子雄作品《山水》,1979年。

 

展覽詳情

——————————–

日期﹕即日起至3月9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星期日、公眾假期及2月3至10日休息

地點﹕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號世界畫廊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QK9UjXDzuMVplVn3lnYUcQ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