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國人在日本辦報的意義及其影響
來源:橙新聞    2020-06-22 11:25
展望中日兩國的關係,國家層次的外交動向固然是關鍵,兩國人民之間的往來亦不應忽視,民間報刊的訊息和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

【識港網訊】19世紀後期至21世紀初,中國人在日本創辦的中文報刊和中、日知語報刊多達二百餘種,其數量約與日本人在華創辦的報刊相當,意義和影響則有所異同。報刊為本國僑民和留學生提供消息,包括僑居國家的近況和僑民社會的動向,是在國外辦報的初衷,大抵亦起了一些文化交流的作用。透過僑民社會,可以加強外交政策的推行,在國外創辦報刊,自亦反映了國家的現狀,使遠在國外的僑民,對祖國有較多認識。中國人在日本辦報也好,日本人在中國辦報也好,必然具備這些辦報初衷,所起的作用和影響,雖因兩國的情況容或有異,大體都是相同的。

近代日本人在華報業活動,因有日本官方的資助和參與,多少反映了日本的對華態度和政策,後來甚至淪為日本侵華的政治工具。換言之,這些報刊與近代中國政治有較密切的關係;報上的言論和記載,常與日本的外交策略息息相連。不過,晚清時期的情況不至於如民國以後那般明顯。此外,日人在華所辦的報刊,於文化和社會方面,對中國的影響也是較大的。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因日本侵華舉動而大受打擊,蒙上很大的陰影,是令人惋惜和痛心的。

中國人在日本辦報,主要以本國僑民、留學生和中國國內讀者為對象,幾乎沒有辦給日本人看的意圖,所以對日本政治和社會的影響是極少的,只是在客觀上起了一些文化交流的作用而已。相反地,這些報刊與近代中國政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或造成輿論,或匯為潮流,對中國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甚至有劃時代的地位和意義。

圖:unsplash

中國人在日本辦報的作用和影響,扼要地說,可以分為幾方面,且因時代不同而有變化。首先,晚清時期為數眾多的留日學生報刊,在引入新知識、新思想方面,起了先驅性的作用,專門性質的刊物尤具開創意義。其間《清議報》之於保皇,《新民叢報》之於立憲,足以成為一時的代表,後者於20世紀初年興起的啟蒙運動,以至於新知識群的形成和茁壯,功績尤大。後來《民報》與《新民叢報》就革命排滿與君主立憲兩大政治取態問題而展開的論爭,大大影響了國人的抉擇,歷史事實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了漸進式的改革並非一無可採,暴烈式的革命亦為中國帶來了難以應付的問題。20世紀初頭這些報刊因在日本編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明治文化與思潮的薰陶,當時日本舉國熱衷「求知識於世界」,以攝取西方文化作為建設近代國家的手段。在近代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這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時期。

到了民國初年,日本政界侵華的野心日趨暴露,中國人主要着眼於反袁世凱的專制措施和復辟帝制,連帶對日本方面也有嚴厲批評。在日本印行的政論報刊和政治性出版物,其出版目的在於聲援國內的黨派活動,涉及中日關係的反而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具體情形。必須指出,民國時期留日學生所辦的刊物,其專業程度已大大超越晚清時期,涉及政治問題的評論相對較少,然而留學生貢獻社會和建設國家的熱誠洋溢於字裏行間,不比晚清時期遜色;學術刊物和文學、美術雜誌的創辦,也是值得注意的,撰著者不少都是當時或後來的名家,從中可以看到留日學生在學術文化方面的貢獻。如果說,晚清時期留日學生的參與以政治運動為主,民國時期的留日學生,在學術文化和專業方面更能突顯他們的成就。中日甲午戰爭至日本二戰失敗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籍人士出版的報刊,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圖:unsplash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國家重建過程中有出色的表現;戰後初期的中國,則陷入國、共兩黨和談、爭持以至內戰的狀況,居留日本的僑民、華裔和台灣海峽兩岸留學日本的大批學生,亦不免在政治態度上出現分歧。因此,戰後在日本刊行的中文報刊,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居留日本的華僑、華人團體所辦的報刊,主要着眼於區內的華人社會,或報導消息,或提供資訊;第二類是以留日學生為對象而出版的刊物,或介紹升學途徑,或刊載學生文章,內容較集中於語文學習和日本概況;第三類是為了中日兩國間的經濟貿易需求而印行的刊物,比較重視推介經商環境和中日兩國近況,也有涉及生活狀況的報導,以及旅遊景點、文化活動的消息等。近三十年來,政論報刊漸見減少,以娛樂新聞為主打的報刊有漸成主流之勢。時移世易,報刊見證時代,報刊在媒體競爭中的興替,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1990年代至今,總共不少於二三十種中文報刊在日本創辦,其整體的發展趨向,主要有幾個現象:第一,台灣籍人士在日本華人社會中,至今仍佔有較重要的比例和地位,中國內地移居日本者雖日見增加,或為進修學人、年輕學生,或為經商人士、駐日代表,或者是與日籍人士結婚的家庭婦女,他們組織團體、學會的情況相對較少;第二,知識人士和學生團體已沒有像晚清及民國時期那樣,在日本有創辦報刊的實際需要和時代迫切性,因為他們已有其他表達意見或傳達訊息的渠道;第三,早期在日本出現的僑民社區,如橫濱、神戶的華人街等,雖然盛況不減當年,不過在區內生活的人士,已多是第二代、第三代,除了一些新移民外,大多通曉日語,反為對中文應用生疏了,雖然不少人仍能操家鄉語言或普通話,書寫中文的能力已見困難,甚至是完全不懂。

圖:unsplash

時至21世紀,中日雙語報刊已成為僑居日本華人辦報的主要現象,其用意或旨在教新移民、留學生學習日語,或藉以作為華裔人士和日本人學習中文的參考。純粹的中文報刊,其發展空間反見減少,香港、台灣和中國內地出版的中文書刊,很快就能傳遞到讀者手中,各式各樣的報刊亦較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中文書店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說明。

圖:unsplash

展望中日兩國的關係,國家層次的外交動向固然是關鍵,兩國人民之間的往來亦不應忽視,民間報刊的訊息和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報刊在電台廣播、電視電訊等新傳媒的競爭下,影響雖不如前,然而在這個多元化時代,其保存訊息及傳之久遠的功能是佔優勢而且獨特的。因此,研究百多年來在日本國內印行的中文報刊,不僅僅是歷史論述的對象之一,同時亦為時政探索不可或缺的主要課題。

作者:周佳榮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6/19/010152811.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