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棺材梳化:要活在當下,唯有直面恐懼
來源:橙新聞    2020-06-17 11:53
要活在當下,唯有直面恐懼。別人常說,學會死亡,你便學會活着。可是誰也沒法真能體會死亡是甚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最接近自己的死亡,便是在生前着手為自己籌辦葬禮。

【識港網訊】

要活在當下,唯有直面恐懼。

別人常說,學會死亡,你便學會活着。

可是誰也沒法真能體會死亡是甚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最接近自己的死亡,便是在生前着手為自己籌辦葬禮,想像一下自己的葬禮應該要怎樣辦,自己會怎樣「死」,驟然發現,原來天國亦不遠了。

天國不遠,天國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天國就在當下。當死亡就在眼前,就能提醒自己應該要怎樣活着,當下有甚麼想做的,應該做的,馬上動手動身去做。可以說,正是因為大多數人無法想像死亡,無法理解活着的意義,只能營營役役,含糊度過人生。

死亡一直是社會的忌諱,別人的死,以一句「Rest in Peace」作結,不要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討,更莫說自己的死,很多人以「大吉利是」避而不談,因為恐懼。恐懼死亡,恐懼未知,於是怎也無法活在當下。要活在當下,唯有直面恐懼。

圖:Unsplash

又一山人似乎打破了「不能言說」的禁忌。2009年,他創作了《無常》,把棺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執意每天提醒自己必然會死這件事。這個創作歷程經過多番轉折,也是在因緣際會下才得以誕生。可以說,一切冥冥中自有主宰。

早在九七年初,又一山人與兩位好友吃飯。其中一位朋友Wendy突然談起死亡:「Stanley、Eddie,我們對香港質素很有要求,經常談建築、文化,說說死亡吧。我們的葬禮應該怎樣?」兩位朋友熱烈地談論要有甚麼花及音樂,又一山人倒是不喜歡傳統殯儀館的靈堂,太多繁文縟節。他是一個簡約主義的人,認為葬禮最好在室內籃球場裡舉行,空間偌大,四四方方。朋友們覺得他瘋了,這不合法吧?又一山人接着說:「傳統的棺材我最接受不了,所有東西我都喜歡直線,但中、西式的都是弧線的。而且,我覺得太諷刺了,一個人的生命,長也好短也好,總得經歷過許多,乃至陪葬品,全部都有感覺有關係,偏偏棺材完全沒有,一個新簇簇、陌生的木箱,貼身盛載着你離開,根本與你沒有關係。」朋友看着他沒有說話,大抵是覺得他太反傳統。

圖:Unsplash

打從這頓飯後,又一山人便開始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可以令到我跟將來一同離開的棺材之間的關係更密切?怎樣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物件,最後會變成一個載着我的身體離開的載具?後來他想到,三人梳化倒像一個箱吧?將三人座位梳化的膝頭位置部份填滿,蓋上蓋子及木板就成了一個箱,木板可以是書架,蓋子可以是小茶几。他的腦海中已經完善了這個構思。

當時他大概四十歲,仍然營營役役忙於工作,也由於當時自己與太太仍未開始學佛,很難向對方開口說要為自己做一個棺材。作為一個城市人,死亡這個議題始終難以啟齒,因此沒有動手正式執行這個創作。直至2008年的某一天,又一山人在街上碰到藝術策展人Grace Cheng,希望邀請他參展正在籌劃的項目。Grace本身投入於醫院藝術,她想透過該次的「尋樂.經驗」展覽,帶出如何促進觀眾對藝術體驗的命題。又一山人看着她,腦海中靈光一閃——梳化棺材。有事情比生死的體驗更大吧!

於是,兜兜轉轉又回來了。十多年前,又一山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動手做;十多年後,他與太太都已經是佛教徒,對這個話題已經沒有了世俗那種芥蒂、忌諱。對於生命的理解、背後的象徵意義已經有所轉變,也正是動手做的好時機。死亡是甚麼?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人們坐在自己的未來棺材看報紙,死亡在每日的生活中都佔一席位,沒有逃避,時刻都在提醒自己這個事實:對呀,總有一天我要離開。又一山人深信,如果每個人都有這個胸襟、時常都將死亡放在心裡,每個人都會活得更加積極,不會再視生命為理所當然,不會再去想自己還有很多日子,很多事情想做、可以將來做。「真的不是,當大家明白生死有長短,坐言起行的積極性會更高。」

註:本圖非又一山人作品 圖:Unsplash

這件生命習作擺放在香港藝術館展場中間,經過的人都只會覺得這是一張尋常梳化及一張茶几,可以坐下看看書,休息一會兒;之後,當觀者來到了展覽的最後部份,會發現這三件傢俬已變身成棺材的組合,到那時大家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剛剛坐的,竟然是棺材!

來參觀的一位法國朋友,先是坐下一會兒,後來見到棺材,感受很大,又回到原來的梳化很嚴肅地坐了半小時。之後,也有人對又一山人說,體驗過梳化棺材以後,終於消弭了對死亡的恐懼。這讓又一山人感到鼓舞:「我不是特別關心創作,關鍵是,你與人溝通、分享了甚麼。做一個課題,要考慮的是這個是否值得溝通的議題,你是為了其他人而做,還是為了自己而做?」

無常。是梳化床和棺木之間。

無常。是今生和死亡和來生之間。

之間。應該是珍惜,是正面,是積極,是自在。

無常。是體驗人生。

註:本圖非又一山人作品 圖:Unsplash

活着就是當下,這一刻就是這一刻,不要想得太多,這是又一山人的座右銘。「我做梳化棺材,令到我更加明白到『正在做』的真正涵意。這不是一件藝術創作,而是從我生活上個人的情感出發,造就了我對生命價值的反思,以梳化棺材作為切入點,與大家開展生命的話題。當人明白了生命的循環,了解因無常而產生的不斷變化,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就會更加少。」
這是創作,這又不是一個創作。在無常中認識悲苦,在無常中找到活着的意義。

◎ 節錄自〈細小的再生〉,《生活月刊》,2011年6月。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囉囉唆唆——六十年 想過 寫過 聽過 說過的》


《囉囉唆唆——六十年 想過 寫過 聽過 說過的》
作者:又一山人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6/17/010152573.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