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2018大灣區建設碩果累累
作者:王陽   來源:經濟導報    2019-01-02 15:39
2018,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深遠的一年,中間不乏歡欣鼓舞和碩果纍纍,在如何協調多地政策規劃、健全交通基建和推動经济增速和總量等多方面取得成就顯著。新時期,大灣區緊抓機遇,踐行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港珠澳大橋,這座由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圓了始於上個世紀的伶仃洋聯通之夢,使珠三角成為路網完整的發展區域,點燃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引擎。

[識港網訊]2018,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深遠的一年,中間不乏歡欣鼓舞和碩果纍纍,在如何協調多地政策規劃、健全交通基建和推動经济增速和總量等多方面取得成就顯著。新時期,大灣區緊抓機遇,踐行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港珠澳大橋,這座由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圓了始於上個世紀的伶仃洋聯通之夢,使珠三角成為路網完整的發展區域,點燃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引擎。

大灣區規劃非一蹴而就  多地政策協調配合

早於2003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概念,即“9+2”經濟圈,涵蓋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共11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一直是從萌芽到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

2015年3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首次提出“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3月,《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並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粵港澳大灣區”首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且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在此前基礎上,2018年,內地與香港、澳門等地不斷改缺補漏,完善灣區人才、科創方面等發展環境的政策規劃。香港特區政府在2018~2019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及“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惠及1.9萬名港青了解內地省市的職場文化和就業前景,建立人際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2018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召開,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創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持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協調解決灣區合作發展問題等7方面重要提議。

同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實施。“21條措施”為港澳台居民帶來3項權利(勞動就業、社保、住房公積金),6項基本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就業、衛生、文化、體育、法律服務)和9方面便利(涵蓋交通駕駛、職業考證資格、住宿、金融、文娛、消費等),港澳居民參與大灣區建設獲得政策支援及福利。

同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計劃,並多次強調將以“明日大嶼願景”配合大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亦不負眾望,以優異成績證明了政策規劃的正確和優越性。據數據統計,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佔全國生產總值逾12%;據廣東省統計局最新數據,初步顯示2018上半年,廣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3萬億元,加上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5591.09億)和澳門(847.61億)的GDP總量,半年灣區總GDP約達5萬億。

依託世界級海港群和空港群的區位優勢,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量、進出口貿易總額等在全球灣區中亦名列前茅,預估粵港澳大灣區將於2022年趕超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GDP總量達第1。鑒於粵港澳大灣區傑出的經濟聯動和輻射作用,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

跨境基建為灣區騰飛添翼

2018年1月,廣東省發改委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旨在灣區城市群形成“1小時城軌交通圈”。通過建設“環線+放射線”珠三角城際鐵路網,完善環大灣區的城際軌道網和加強珠三角東西岸主要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統籌,緊密珠三角跟粵東西北中心城市和泛珠周圍省的聯繫。

2018年,互聯互通、愈加緊密的跨境基建網是粵港澳大灣區走向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與總長度達1.9萬公里的國家高鐵網絡相通。從香港西九龍總站出發的4小時車程範圍可覆蓋逾6000萬人口;直连香港與16個內陸城市,大幅縮短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及内陆主要城市的交通時間,實現“珠三角1小時生活圈”。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大橋全長55公里,直連香港、澳門與珠海三城,被視為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樑”。港珠澳大橋極大縮短三地的時空距離和節省了運輸成本,往來珠海與葵青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由約3.5小時縮減至約75分鐘,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約4小時縮減至約45分鐘,珠三角西部被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範圍內,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高效流動配置。

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通關口岸眾多,目前香港開通的陸路口岸包括羅湖、落馬洲支線、落馬洲(皇崗)、紅磡、深圳灣、沙頭角和文錦渡,但深港兩地東面的文錦渡和沙頭角兩個口岸礙於地理難再擴建。2018整年,為優化佈局,處於沙頭角與文錦渡間的蓮塘/香園圍口岸都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2018年3月14日,蓮塘口岸工程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公路至蓮麻坑路主體高架橋正式完成接駁,標誌着由沙頭角公路通往新口岸的連接路幹道部分已全面接通;2018年10月19日,蓮塘口岸綜合協調小組跟進發佈蓮塘口岸最新進展,預期於2019年竣工開通。

除此以外,虎門二橋、贛深客運專線和深中通道分別預計於在2019年5月通車啟用、2021年建成和2024年建成通車,虎門三橋和15條城際軌道和更強大的空港群等都逐步提上日程,粵港澳大灣區的基建網絡越織越密,交通運輸環境不斷健全,香港口岸應對跨境旅客的能力提升、大灣區互聯互通並積極引進海內外人才、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更佳過境交通規劃佈局等多方面讓灣區發展如虎添翼。有預計待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設施總體將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準,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建成。

灣區發展難點在於“融合”  人才流通尤需整合

然方興未艾的事物總會經歷瓶頸,加之多方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2019年初才可出台,“一個國家、兩種體制、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難點和痛點所在也逐漸顯現。粵港澳三地隶属不同關稅區域,在經濟制度、法律和行政體系都頗有差異,各類要素難實現完全自由流通,部分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灣區城市群需資源整合,發展協同效應尚未顯現。因此,如何在“一國兩制”背景下讓灣區城市走向“融合”發展態勢和打破行政及制度壁壘促粵港澳大灣區要素順暢流動、效率提升和發揮更高效用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第一資源”的人才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2018年9月,“中國的灣區經濟”主題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總結道,大灣區的競爭是面對不同投資和風險偏好,需依據共同的大目標進行資源配置,相互協調,盡可能最大化協同效應。

2018年12月13日,全球化智庫(CCG)發佈《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提出目前大灣區存在四大人才挑戰:一是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低,以香港、深圳為例,受高等教育人才佔常住人口比例分別為約26%和25%;二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三是粵港澳三地合作不夠緊密,人才流動不積極;四是內地新一二線城市“搶人大戰”削弱灣區人才政策競爭力。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會上總結“二十一條建議”,除實現三地人才來往無證化、降低港澳人才稅負等,建立大灣區人才一體化運行機制,完善互通互認、共享共建的人才引進、評價、服務體系尤值關注,藉推行“大灣區人才卡”、“大灣區英才計劃”等政策逐漸消除稅收、出入境、執業資格等多方面壁壘,從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更自由、更便捷流通的運行機制。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成果輝煌,但其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規劃仍需堅持開放創新的腳步,不斷克服行政和制度壁壘,緊抓創新所帶來的機遇和各項資源自由流動配置,才能以點帶面更好服務於國家的長足發展。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