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逸夫樓:達則兼濟天下 港商反哺內地教育事業
作者:識港網綜合    2018-12-14 14:57
在港人的觀念中,擁有足夠的財富並不代表成功,對社會的奉獻和責任感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是香港的社會團體幫內地認識了慈善事業,也同樣是香港人讓內地人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逸夫楼

【識港網訊】在香港,慈善不僅是一項公益活動,更是一項薪火相傳的事業。在港人的觀念中,擁有足夠的財富並不代表成功,對社會的奉獻和責任感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是香港的社會團體幫內地認識了慈善事業,也同樣是香港人讓內地人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1998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災害發生時,港人最先伸出援手,對同胞守望相助。“影視大亨”邵逸夫、“百校之王”田家炳等港商更是終生致力於做慈善,反哺內地科教事業。達則兼濟天下,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逸夫楼遍布中国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內地的每所大學,幾乎都有一棟“逸夫樓”。從1985年開始,締造了香港“TVB傳奇”的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持續捐資辦學,1986年內地高校首座逸夫樓誕生於華東師範大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1月,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專案6013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專案,受惠學校超過近千所。2014年1月,網友許文廣在微博貼出的一張圖片顯示,通過線上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的結果近3萬座,密密麻麻幾乎遍佈中國。

在慈善和社會公益方面,邵逸夫無疑樹立了一座豐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在香港設立私人慈善機構,確定宗旨協助促進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的發展。時光荏苒四十載,邵逸夫成為支持中國教育普及的重要民間力量之一,數以千萬計的內地學生從中受益。與其他慈善家不同,邵逸夫捐贈的教育專案和學校,鮮有捲入爭議。這源於其規範的基金會運作與管理,建立與內地辦學環境相適應的捐贈機制,值得內地公益機構學習和借鑒。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