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截至2018年,中國固定寬頻接入用戶總數達3.78億戶,其中光纖接入用戶總數達3.28億戶,占寬頻用戶總數的87.5%,光纖用戶占比居世界首位。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寬頻速度大幅提升,已全面進入網路時代。可以說,我國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是離不開光纖的發明,離不開香港人高錕的。
1966年,一位香港人,在美國電信企業ITT的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做出了一個劃時代的實驗,證明了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資訊,解決了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信的理論難題。這一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使資訊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是“光纖之父”高錕。
1933年,高錕在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鎮一個書香門第誕生,他祖父高吹萬是清末江南著名書畫家,父親高君湘律師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博士。中學一年級前,高錕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1949年後移民香港,入讀聖若瑟書院,跳級讀中學四到七年級,由於本地的大學當時沒有電機工程學系而且優秀學生多留學外國,故高錕赴英國重讀高中、本科,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學博士。
在發明光纖後,1970年,高錕回港任香港中文大學創辦電子系,1987年上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在香港生活逾三十載,又為香港高等教育盡心盡力,是個名副其實的香港人。
高錕先生和內地的光纖通訊事業也有不解之緣,事實上早在197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前往義大利參加世界光通訊會議時就與高錕先生結識。
上世紀80年代,高錕來武漢參觀武漢郵電科學院,當時他看到中國自主研發的光纖,熱情地稱之為一個“surprise”,認為“中國光纖通信有了個好的開端”。
直到2003年他來漢訪問參加光博會,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知道武漢光穀,它很有潛力。”當時武漢已被批准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也就是“武漢·中國光穀”。
事實上,在高錕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期間,就強調和內地之間的科技合作,在交流合作中,他主張“一步一步把雙方的聯繫實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