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7月中旬,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GDP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6.3%仍在合理區間。專家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不振,外部環境不佳,中國經濟在上半年能夠獲得平穩增長,並出現一些亮點,這顯示出逆周期調節下中國經濟韌性加強。根據去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今年中國繼續加大了財政政策的力度,並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使得今年上半年實現了較高質量的發展。未來,高質量發展仍然將是中國經濟最主要的目標,雖然外部環境短時間內不會得到改善,但每次危機都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它推進着一個國家的產業升級。只要中國能夠在技術研發和技術合作方面能夠跟全球的價值鏈融合,那麼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仍然非常巨大。
經濟展現極大韌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0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其中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雖然是呈下滑態勢,但根據二季度部分數據分析,中國經濟企穩已是大概率事件。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二季度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工業產值都有所增加,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韌性仍然很足。從上半年數據來看,中國經濟還有一些亮點,比如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轉型的改善比較明顯。目前,第三產業已佔經濟最大的比重,消費對經濟的拉動達到60%以上,再加上工業領域中的高新技術方面增長也較快,這些都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速6.3%在預期之中,但在面對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國際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的情況下,獲得這麼一個增長速度,確實來之不易,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半年的經濟的走勢,基本上已經看到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去年年底開始至今年上半年,越來越多的政策措施,不斷的落地,不斷的發揮作用。下半年政策措施的作用會更加明顯。下半年如果不出現中美之間發生更加嚴重的貿易衝突、國際市場出現了很大波動、國內出現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中國經濟還將會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同時,下半年的GDP增速估計將會略微有所上升,全年完成6%至6.5%左右的增速有很大可能性。
實現逆周期調節目的
上半年的經濟穩定運行,與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逆周期調節有很大關係。根據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中國繼續加大了財政政策的力度,繼續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最終實現了逆周期調節的目的。
劉學智表示,財政政策方面,今年財政支出的速度明顯加快,減稅降費力度也在加大。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其中減稅10387億元,這個數字還是很大的。與財政政策相關的一些地方,專項債發行的力度也有明顯提升。而從貨幣政策上來看,中國仍然把握住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水平,從M1和M2的增速來看,今年較去年還是有加快。此外,中國改革的繼續推進也給了今年上半年經濟不小的助力。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放寬行業准入,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都有助於激發經濟活力,增加微觀企業的信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表示,從「十九大」之後的整體基調來看,中國一直以來都在強調高質量發展。在這個基調下,這幾年中國推進了供給側改革、「三去一補」等一系列政策,而在調控手段上也是以「穩」為主,沒有像以前金融危機的時候用的「大水漫灌」。所以,可以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能夠平穩增長主要還是財政政策在起到作用。從上半年的財政收支數據看,積極的財政政策正在發力,包括轉向債券和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券都在積極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提升是總需求,尤其是今年以來的減稅降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另外,在穩內需、促投資以及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以及中西部發展戰略等領域需要的財政支持非常大,這也促使?財政政策走向更為積極的方面。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貨幣政策毫無作為。張茉楠認為,貨幣政策方面,儘管中國沒有像其他經濟體那樣連續降息,但中國在存貸利率和民營企業信貸優惠等領域做了很多工作,這是在貨幣傳導機制方面下功夫,這同樣助力了實業企業的運轉。
此外,張茉楠還認為,設立科創板打開資本市場新局面、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等,也可以視作在經濟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國家逆周期調控的一部分。其中科創板是對高新科技企業的扶持,而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對外資企業的負面清單目錄大幅削減,還有外資產業政策的指導目錄,以及今年3月公布的外商投資法,這些則是在說明中國正在實行制度性的開放,包括從負面清單和法治層面為中國高質量發展和引入高質量投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整體來講,中國經濟能夠在外部環境如此之差的情況下取得平穩的增長,與國家的各項措施還是分不開的。
下半年經濟由消費支撐
上半年中國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並且隨着逆周期調節作用的發揮,企穩跡象較為明顯。那麼下半年中國經濟最大的壓力來自哪裏?劉學智認為,下半年,中國仍然存在較大的壓力和風險,其中最大的壓力應該在外部。未來,全球經濟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其經濟增長都不會太樂觀。而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其他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都帶給世界經濟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對中國的外部環境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有緩解的跡象,新的談判正在計劃中,但總的來說解決問題的概率不大,並且即使有所進展,其影響也需要時間來發揮。
相比於外部,中國內部的表現相對平穩,但內需也存在一些壓力。劉學智認為,特別是投資需求方面。下半年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表現需要觀察。上半年雖然加大了基建投資的力度,加大了專項債的發行,但效果還是相對有限。客觀上來說,由於基建的基數已經很高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去維持高增速難度很大。而房地產投資方面,上半年增速較快,下半年維持這個速度也有難度。此外,工業投資增速受外部影響較大,估計也不會特別高。所以下半年投資增速可能會走弱。
出口、投資都面臨着較大壓力,這意味着中國經濟的支撐還是要依靠消費。劉學智表示,下半年消費仍然有能力保持平穩增長,可以看到上半年各種促進消費的政策不斷出台,如果能夠進一步激活消費潛力,那對中國經濟來說就更好了。總得中國仍將堅持逆周期調節,政策方面將延續上半年的基調,保持全年增長在合理區間問題不大。
在7月15日舉行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今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定向降準等措施對應對外部挑戰、穩定經濟運行發揮了關鍵作用。要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適時預調微調,運用好逆周期調節工具。這意味着未來中國經濟的政策方向不會有太大改變。
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分工
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出口受到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對於此種現狀,很多專家認為中國應將重心轉向內需,促進內部消化才能穩定經濟。但張茉楠認為,雖然目前出口佔經濟的總量比重雖然越來越下降,但是出口的質量不能下降,中國仍然要重視出口。中國是一個製造業第一的大國,這決定了中國的產品不可能完全內部消化。中國仍然要做大出口,而且要努力做產業鏈附加價值高的出口。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國家,它的產品和產業鏈必然是遍及全球。內需儘管是中國強大的內生動力支撐,但真正提高中國核心競爭力並且能夠對自身產業鏈的完善產生良性外溢效應的,還是深度參與全球化分工,也就是產品出口,這是內需代替不了的。
未來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內外雙重的壓力,不過這也是一個凸顯良好企業的機會。越是有危機的背景下,有競爭力的企業越是能夠脫穎而出。張茉楠認為,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經濟的疲弱,這對中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如果沒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話,一些企業就很難生存下來。通過這一天然的篩選過程,培養好剩下來的高端企業,助力其走向世界,將助力中國參與全球分工。現在很多外媒在炒作中國的產業轉移,但中國的產業轉移並非單單由貿易戰引起的,而是很早之前就已開始。2013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後,就大幅提高了對東南亞的投資,很多中低端的企業就已轉移,所以目前儘管目前中國仍然存在產業轉移,但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正在加快,也吸引了更多高質量的外部投資。中國整體內部投資在新興領域也非常活躍。產業轉移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由低質量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過程。
目前,無論是IMF說中國經濟越來越平衡,還是麥肯錫發布的報告說世界經濟越來越依賴中國,都說明中國一方面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也是最具潛力的市場,因為中國可以吸收更多的外部資源。所以,只要中國能夠在技術研發和技術合作方面能夠跟全球的價值鏈融合,那麼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