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提出打造“兩城一區”,即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在一起將釋放160平方公里的產業空間。這給產業界人士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即深圳創新產業不缺地,不缺空間。也就是說,深圳產業空間的供給充足,存量空間和增量空間都能充分滿足現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所需。
一段時間,深圳制造業流行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即認為深圳特區地域面積有限,特別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土地空間逼近極限。有人認為目前特區處在土地緊缺期,導致土地和租金成本上升,很多產業發展受限,因而增長也受限。其實這些認識相當片面,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誤區。
以此次深圳提出建設“兩城一區”為例,將集中釋放出160平方公裏的土地空間,相當於兩個福田區的體量。福田中心區轄區面積為78.8平方公裏,而2018年福田轄區地區生產總值達4150億元。如果按此估算,160平方公裏的土地空間可望產出8300億元的GDP,這將超過目前深圳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實際上深圳產業空間的供應量是一個彈性變量,通過土地整備、園區布局、節約集約整合等方式可以變存量為增量,變增量為創新。而且此次釋放的產業空間都將集聚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業項目,其增長預期不可限量。正在規劃建設99平方公裏的光明科學城和57平方公裏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布局一批世界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點實驗室集群,打造大灣區原始創新高地。深港邊界正在規劃建設4平方公裏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努力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動最便捷、創新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論城市土地空間潛力,要摒棄農業思維,不是種莊稼,廣種薄收拼面積。現代產業重在拼創新,種科技高產業,提高單位空間面積附加值。深圳有限的土地空間,創新帶來了乘數效應。2018年深圳市生產總值突破2.4萬億元,同比增長7.5%左右,經濟總量居亞洲城市前五,僅次於東京、上海、北京、新加坡。深圳的面積為1997.3平方公裏,只有其他一線城市的三分之一或八分之一,關鍵是跑贏了創新產業和單位產出效率。以南山區為例,2018年該區的GDP突破5000億元,轄區稅收達1498億元,每平方公裏土地產出GDP達27.7億元。
在這種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一些傳統產業還沒有搭上創新快車,而是一直期盼早期粗放型土地空間的低成本紅利。有些制造業老板,總是指望在一線城市出現只有四線城市可能有的低租金廠房。這是典型的加工型產業思維,留戀低成本產業空間賺取少量的加工費。還有一些企業老板,總是希望圈塊土地建棟大廈,在經營實業的同時也坐等土地升值。這是典型的房地產思維導向,還是想著脫實向虛賺快錢。對這些企業掌門人來說,重要的是調整到創新頻道,以創新效能對沖一定的要素成本。對好產業好項目,深圳從來不缺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