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漁護署:擱淺鯨魚消化系統有大帆布袋
來源:橙新聞    2024-12-02 10:43

【識港網訊】大澳上周六(11月30日)疑有朗氏印太喙鯨擱淺,惜因傷重虛弱過度,延至12月1日凌晨零時終告不治,鯨魚屍體之後送往漁護署大嶼山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以進行解剖研究死因。漁護署在解剖期間發現鯨魚身上有表面傷痕,消化系統有大型帆布袋,但未有發現鯨魚有被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的痕跡,死因有待進一步分析。

漁護署在FB帖文表示,初步評估該鯨魚應該屬喙鯨科(Ziphiidae),品種待確認,體長約6至7米,性別為雄性。一般而言,喙鯨居於深水海域,很少進入淺水水域或游近岸邊,香港水域並不是喙鯨的正常生境。由於解剖分析仍然進行中,鯨魚的品種詳細資料將稍後公布。

漁護署又指,解剖期間,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獸醫團隊,未有發現鯨魚身上有被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的痕跡。但獸醫在鯨魚身上發現有一些表面傷痕,可能因鯨魚曾擱淺於淺水區域而造成。獸醫亦發現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大型帆布袋,尺寸約88厘米乘52厘米,但鯨魚最終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

海豚保育學會料誤入香港水域並擱淺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在電台一個節目表示,根據死亡鯨魚的體型和身體特徵等,暫時估計為罕見的朗氏印太喙鯨,有研究發現喙鯨胃部結構特殊,主胃及連接室的通道細,一旦被異物堵塞,會令鯨魚難以進食,影響很大。

鄭家泰指,該品種鯨魚主要在深水區出沒,在全球被目擊或擱淺的例子都較少,相信是該鯨魚可能不太熟悉近岸環境,又或者身體出問題,期間誤闖淺水區,導致身體表面有傷痕。

鄭家泰估計,該鯨魚因誤食帆布袋等異物,導致難以再進食,慢慢出現營養不良,繼而身體虛弱,而誤入香港水域並擱淺。他又指,日本亦發生兩次鯨魚擱淺,牠們的體內都發現大型帆布袋。

資料顯示,朗氏印太喙鯨於1926年被命名後,擱淺次數僅17次,涉及24條,由於朗氏印太喙鯨十分稀有,基本信息如物種最大、最小及平均體長等資料仍不確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網站上,朗氏印太喙鯨於2020年被列為「無危(LC)」,物種數量及分佈數量均列為「未知」。朗氏印太喙鯨身長可達6米,下顎較上顎突出,尖端有兩顆橫切面大致呈橢圓形的牙齒,略朝前方傾斜。背鰭較大呈鐮狀,會隨年齡增長而變淺,而頭頂前方的脂肪組織「額隆」則發育良好,呈球狀。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