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多年來,我從報業史著及其他報紙、雜誌中,讀到不少記載,都說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是《中外新報》,主持者是伍廷芳。外間的人亦多認為香港的中文報紙,是由伍廷芳首創的。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於1858年出版,名字叫做《中外新報》,是沒有錯的,但是,創辦人是否伍廷芳,抑或還另外有人,那便值得談談了。
1853年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月刊叫做《遐邇貫珍》,是由懂得中文的英國傳教士編輯並主持發行,內容以宣傳教義為主,並錄點時事,由於有時事新聞,所以一般非教徒的人也購來閱讀,當時每份售價是港錢十五文,可惜廣告與發行都搞得不好,經過三次易主後,終於在1856年停刊,總共出版了三年。
當時,有一位倫敦傳道會的牧師東來中國,先在廣州學習中國語文。後來,他編了一本「中英字典」,交給香港《孖剌西報》排印,西報因此製了一副中文鉛字,等到字典印完了,中文鉛字便無「用武之地」。後來有人覺得可惜,便倡議利用這副鉛字,出版中文報紙,《孖剌西報》主人贊成。於是《中外新報》便由此誕生,時為1858年(咸豐八年)。
《中外新報》最初是《孖剌西報》的附刊,隨報附送。當時的《中外新報》採用書刊形式,隔日才出版一次,不久便改為每日出版的四開單張報紙,而且一直出版了六十一年才停刊。我把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的來龍去脈簡述過後,且來談談該份中文報紙的創辦人是誰,主持人是誰。
照理,《中外新報》最初出版,既然附屬了《孖剌西報》,則創辦人應是該西報的東主。不過,西報的西人不懂中文,而且出版中文報紙的動機不是西人,而是華人,所以應說動議出版《中外新報》和主持該報的人是誰,而不是說「創辦人」是誰,才較為合理。
動議出版和主持《中外新報》的人,到底是誰?據一般記載,都說是伍廷芳。
我曾獲得一份香港立法局第二位華人議員、太平紳士,又曾做過香港高等法院首位通事、首席華人陪審員、東華醫院倡建總理、考試法律委會委員、英華書院前任校長的黃勝(字平甫)先生的史料,閱後,竟對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有新的發現。原來,與出版和主持《中外新報》有密切關係的人,除伍廷芳外,還有黃勝。黃勝到底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
黃勝,字平甫,原籍廣東香山(現稱中山市)東岸鄉人,1828年出生於澳門,1843年來港就讀,肆業於灣仔摩利臣山馬禮遜紀念學校,1847年隨校長勃朗赴美留學,在美國麻薩諸賽州孟松學校攻讀,學成返港,先後在《德臣西報》及《孖剌西報》工作,精研印刷技術及從事編輯翻譯,後轉入英華書院任教,繼任校長,與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共同翻譯四書五經,對促進中英文化貢獻甚大。1860年,黃氏與《孖剌西報》合作,刊行了香港第一家中文報紙《中外新報》。那末,《中外新報》到底是伍廷芳創辦的,還是黃勝創辦的,這實在是使人疑惑的問題。
其實,伍廷芳與黃勝都是《中外新報》的工作者、主持者之一。如果以學歷、經歷、年齡來說——則黃勝的分量較伍廷芳為重,因為伍廷芳於1842年7月30日(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新加坡出世,三年後隨父歸國,初居於廣州,到十三歲時才來港就讀於聖保羅書院。1858年《中外新報》出版時,伍廷芳年僅十六歲,而黃勝則是三十歲。我無法考據《中外新報》是由誰人想出來的,但照情理推測,由於黃勝的學歷、經歷,都比伍廷芳好,年齡又比伍廷芳大十四歲,加以處理編務的是黃勝,伍僅任翻譯員,則《中外新報》的創辦人,說是黃勝,其可能較大,最少《中外新報》是伍廷芳與黃勝兩人共同耕耘的,黃勝功勞,不能抹殺。
為什麼許多記載《中外新報》事蹟的書本、報章、雜誌,都說該報是伍廷芳所創刊?我想:這與伍廷芳在清末,民初時的名氣有關。因為伍氏後來離港,入京佐李鴻章做事,民國以後,又做過外交部長,國務總理,廣東省長等要職,為國人所熟知,故人們一提起《中外新報》便把他的名字扯在一起,也未可料。
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報業雜談》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24/010115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