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唐詩中的旅遊——黃河之水天上來
來源:橙新聞    2019-04-15 12:1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在這裡啟航。自秦至宋,黃河沿岸一直是政治與文化的中心。

【識港網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在這裡啟航。自秦至宋,黃河沿岸一直是政治與文化的中心。

古都長安、東都洛陽、太行雄關、齊魯儒風,唐朝的詩人在這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黃河沿岸,或尋儒求仕,或尋仙問道。他們的腳步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自然而然,他們也用美好的詩篇傳誦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


直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他們的詩歌中感受到中原大地曾經的輝煌,也依然對這片充滿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地方帶有無盡的渴望。

這次小編選了劉禹錫的〈賞牡丹〉。詩人生於洛陽,對來自家鄉的牡丹甚為鍾愛。不只劉禹錫,唐時國人甚至後來的中國人皆尊崇牡丹,稱之為「花王」。無怪乎宋代周敦頤亦說:「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賞牡丹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關於詩人與詩中物

劉禹錫(公元772-842 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祖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牡丹是中國的特產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時開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於京城,玄宗時傳入長安被視為珍品。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和牡丹的傾國之色。

宋人筆記《事物紀原》這樣說:「(唐)武后詔遊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李肇《唐國史補》卷中寫道:「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從此可見牡丹受洛陽人歡迎的盛況。

旅遊看點

洛陽牡丹

牡丹作為觀賞花卉,第一次進入皇家園林始於隋煬帝時期,唐《海山記》記載:「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唐朝初年,武則天將家鄉西河的牡丹移於洛陽上林苑,「京國牡丹日月漸盛」。到玄宗時,牡丹由洛陽傳入長安,得到了迅速發展。

但一方面是由於長安的氣候環境不如洛陽「花最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長安缺少掌握牡丹培植技藝的花師,所以在經歷了中晚唐一百多年之後,牡丹在長安逐漸銷聲匿跡。

北宋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洛陽、開封一帶。大文學家歐陽修編撰了《洛陽牡丹譜》、《洛陽牡丹圖》和《洛陽風土記》三本有關洛陽牡丹花的專著,特別在其中的一篇〈洛陽牡丹品序〉的文章中,對洛陽牡丹大加讚賞,等於替洛陽牡丹做了一個絕妙的「廣告」,從此洛陽的牡丹才算真正的名冠天下了。

洛陽歷史名勝之一 ── 龍門石窟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15/010114421.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