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逾五百年的信物是乾隆的小玩意?
來源:橙新聞    2019-04-03 13:06
印章,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中國的篆刻藝術,最早可追溯至陶器時代。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是商璽,唯商璽流傳下來的數量極少。

【識港網訊】印章,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中國的篆刻藝術,最早可追溯至陶器時代。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是商璽,唯商璽流傳下來的數量極少。

商璽 圖:資料圖片

講到收集印章的名家,乾隆皇帝可謂佼佼者。包括乾隆在內,所有清朝皇帝御用的印璽都有印譜,叫做「寶藪」,裝訂成冊,用以流傳後世。《乾隆寶藪》中記錄乾隆皇帝刻製的印璽,竟超過1800枚,稱他為「印章達人」真是絕不為過!

自明代以後,歷朝帝王對印章都很感興趣。印章除了供他們處理政事,也可作為品味的象徵,閒來把玩,不失為一種高雅的享受。

很多人都知道,皇帝用的印章叫「璽」。實際上,在秦以前,璽並非專屬於帝王,一般人用的印章也稱為璽。璽為皇帝專用,始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從那時候開始,一般人用的印章,只能稱做「印」。

今日所見的大部分印章上的字體,以篆書為主,所以刻印藝術又叫「篆刻藝術」。在印章上以篆書雕刻,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真正的篆刻藝術於明代興起,從明至清五百年內,湧現出多種風格迥異的篆刻流派,而文彭可說是文人印石篆刻的一代宗師。

到了清末,因金石學發展蓬勃,加上以吳昌碩為首的一班篆刻家組織起西泠印社,匯集精英,推動印藝,刊行印譜及相關著述,令印刻受到全國關注,治印從此成為一門專門學問──「篆刻學」。

這種逾五百年的古老信物是乾隆的小玩意,想要嗎?

除了吳昌碩,陳衡恪、趙石、齊白石、趙時棡、喬大壯、王禔、鄧散木、錢瘦鐵、來楚生等諸家,都是當時積極創作篆刻的名家,他們對於中國的篆刻工藝的流傳做了重大的貢獻。

學習篆刻印章

作為古老的信物,現在很多人都不會使用印章,但卻也讓印章成為一個人文化素養的象徵,甚至是品位以及地位的象徵。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金石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召集同人發起並創建了「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現已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名聲傳遍海內外,是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金石篆刻專業藝術社團,更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譽。

現在,大家在香港也能夠通過學習到「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技能。「西泠印社」在2017年與香港的文化集古齋攜手開創「香港西泠學堂」,旨在通過舉辦書法、國畫、篆刻等中國傳統藝術培訓以及舉辦文化藝術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及海外的普及、承傳和發展。其中篆刻班由香港資深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鄧昌成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林墨子聯合執教,教學內容包括篆刻藝術發展史、工具與材料、刻印、臨摹與創作等方面。對篆刻感興趣的朋友,可按此以了解詳情。

喜歡文化的朋友,不妨通過西泠學堂的課程,和乾隆一樣,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玩意兒。

林墨子老師作品 圖:集古齋提供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03/010113605.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