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4年以來,大灣區各領域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迸發出蓬勃的發展動力。在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即將於下周赴港舉辦廣東省2023年春茗之際,促進會執行會長林迪夫表示,在大灣區建設中,粵港澳三地民間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現出獨特優勢。
粵港澳民間社團發揮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中國高質量發展進程,也事關粵港澳民生福祉,是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為此,林迪夫認為,要動員和團結更多的港澳人士共同關注,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
在他看來,可以從幾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認識,提振信心,採取政策宣講、組織互訪交流等方法,讓更多的港澳人士,特別是港澳青年感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速度和活力,體會大灣區發展潛能;其次是搭建平台,增強參與感,加強粵港澳三地各專業領域融合發展,搭建大灣區人才交流平台,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到廣東學習、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機會讓更多港澳人士為大灣區建設出謀劃策等,在實際行動中,讓港澳人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大灣區建設;最後是共享發展,提升獲得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設專章論述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這是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具體體現,讓灣區人民更好地共享發展紅利,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具吸引力的創業條件、更便利的往來交流、更優質的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
打造粵港澳民間交流合作的特色平台
「在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更需要注重發揮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的特點與品牌效應。」林迪夫表示,促進會成立的宗旨是通過民間交流合作,促進粵港澳合作的深化,促進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文化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目前,促進會已團結2000多位會員,涵蓋粵港澳政界、商界、專業界、學術界、社團代表、青年人才等各領域人士。
在大灣區建設的進程中,促進會是一個聚力點,為關心和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個聚集平台,共同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同時,促進會還是一個傳聲筒,更好連接粵港澳三地政府和民間各界,共同對大灣區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民生領域等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廣納建言,為三地機制對接、規則銜接出謀劃策;此外,促進會更是一座橋樑紐帶,粵港澳三地各界以此為平台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對接合作、優勢互補,激發市場活力,提升發展動能,實實在在服務粵港澳三地經濟建設和民生福祉。
多年來,促進會已打造多個粵港澳民間交流合作的特色平台,有廣東省港澳春茗活動、粵港澳合作論壇、粵港澳熱點大講堂等。下周,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將分別在香港、澳門舉辦「廣東省2023年春茗」,這是粵港澳政商各界共賀新春、共敘情誼、共話發展的傳統盛會,成為粵港澳政商各界共同參與,民間社團發揮獨特作用的良好體現。
粵港澳民間交流合作增大灣區競爭力
今年2月6日,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通關,大家期盼已久的團聚和互動交流終於重啟。林迪夫強調,未來,粵港澳民間交流合作的重點將聚焦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粵港澳多層次、多領域合作,讓體制的活力、市場的動力迸發出來,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
三地民間交流將通過不同界別的融合發展服務重點領域合作。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將通過組建的信息科技、金融、會計、法律、醫藥衛生大健康、文化傳播、時尚品牌7個專業委員會,推動粵港澳各行業領域互促發展。
林迪夫透露,今年促進會還將成立建築規劃和測量專業委員會、粵港澳大灣區中央企業聯盟等,促進更廣泛領域的專業合作,促進有實力的企業帶着資金、人才、技術、經驗參與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青年是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也必定大灣區建設的最大獲益者。近年來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多次走進香港、澳門高校,組織校園講座,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和職業規劃建議,多次組織中學、高校學生到內地參觀,讓更多港澳青年親眼看到大灣區的廣闊機遇。林迪夫希望,通過青年交流活動,讓港澳青年懷抱家國情懷、拓展視野、腳踏實地、勇敢追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大灣區的蓬勃發展中,展現才能、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