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領袖28日通話,美國眾議長佩洛西會否訪台,引發關注。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美領袖通話仍是各述立場,不過美方有強調一中政策不變,並無意改變美中台關係現狀,而事後雙方主流媒體及官方訊息都無法確認佩洛西訪台與否,顯示佩洛西訪台機率高。
譚偉恩解釋,美國總統拜登近來聲望低迷,衝擊民主黨年底的選情,因此尋求提振聲勢的方法就是在外交關係上展現強勢。基於該考量,佩洛西不僅是最適合的民主黨人選,以出訪台灣作為亞洲之行的一站,是相當理性又上算的策略。從拜習對話內容可觀察,美中合作的可能性沒有被忽略,而就北京的立場而言,面對接下來的中美博奕,與其讓相對激進、難以預測的共和黨捲土重來,不如繼續與建制派的民主黨人士交涉,因此他判斷,佩洛西訪台已取得“彈性空間”。
譚偉恩,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包括國際貿易法、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合作暨全球治理等。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29日出發亞洲行可能拜訪台灣,牽動美中台敏感神經,中美領袖28日展開長達2小時17分鐘的通話,是否影響佩洛西訪台,各界關注。根據佩洛西辦公室所釋出的行程訊息,預定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至於台灣行程則列“暫定”。
譚偉恩向中評社分析,佩洛西訪台的機率非常高。先觀察美中領袖通話之後雙邊所釋放的訊息,可以發現包括雙方的主流媒體及官方說法,都沒有比較明確的消息告訴大家,究竟佩洛西會否來台?這是值得關注的點,代表各方對此事件的重視與謹慎。
此外,譚偉恩說,從訪台的官員層級來看,事實上雖然佩洛西的身分具有敏感性,但並不會實質改變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根本結構。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長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雖曾訪台並會晤李登輝,但當時他先去了中國大陸,而且出訪的目的是因為台海危機的爆發。彼一時、此一時,現在佩洛西來台訪問的意義與金瑞契當時的情況迥不相同。
他指出,金瑞契1997年訪台時雖然是眾議長身分,但屬於共和黨籍,與時任民主黨籍美國總統克林頓黨派對立,因此金瑞契訪台的主要目的是以“和事佬”的角色在兩岸間穿梭。相較之下,佩洛西和現任美國總統的黨派一致,出訪台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國內選戰,倒不是為了美中博弈(最多只是次要或附帶效果)。
譚偉恩還提到,佩洛西本人的行事作風素來強勢,早在1991年、1997年佩洛西還只是眾議員身分時,就先後到訪過北京與台灣,並有非常鮮明的政治立場與行為展現,可見佩洛西並不是因為如今的眾院領袖身分才如此強悍,況且如今她已幾乎沒有包袱,無論是否今年期中選舉連任成功,訪問台灣對她個人的政治成績單都是加分,所以即使拜登真的不支持,她也不會退卻。
再來是,譚偉恩指出,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在今年的7月,批准了拜登政府對台的第5次軍售,包括軍事設備零件及相關技術的支援,金額約新台幣32億元。此次軍售案已知會過美國國會,佩洛西是眾院議長,這次訪台自然不免與軍售案有關,背後的美國國內軍工復合體利益連動著民主黨下半年國會選舉的選情。因此,譚偉恩研判,佩洛西來台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滿足個人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或者是美中關係上的歷史定位,還有一些是身為民主黨政治領袖必須要做的事情。
譚偉恩進一步指出,民主黨目前在美國的聲勢低迷,特別是許多民調對拜登執政滿意度不佳,甚至考慮不讓拜登繼續代表民主黨競選連任,所以幾乎是負評大於正評。在這個情況下,佩洛西相較於拜登,不管在資歷、輩分以及在國會的協商能力,都是最適當代表民主黨出訪亞洲行的人選,而且可以扭轉民主黨目前的劣勢。
譚偉恩認為,佩洛西訪台無論對民主黨本身的期中選舉,還是對佩洛西個人政治舞台,都是加分,且成本低、效果顯著。因為北京當局即便有所謂的“軍事行動”,風險也在可控範圍內,而訪台行程相關的代價或苦果最後是由台灣承擔,對美國或民主黨來說幾乎沒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