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沙灘過百人狂掘蜆 網民憂釀生態災難
來源:橙新闻    2022-04-20 15:28
掘蜆的季節又到了,在剛過去的復活節長假期,烏溪沙海星灣人頭湧湧,市民一家大細「除罩」玩水掘蜆,被網民批評破壞生態平衡,兼無視防疫禁令。

【識港網訊】

掘蜆的季節又到了,在剛過去的復活節長假期,烏溪沙海星灣人頭湧湧,市民一家大細「除罩」玩水掘蜆,被網民批評破壞生態平衡,兼無視防疫禁令。

本港第五波疫情緩和,確診個案逐步回落至三位數,不少市民趁復活節長假期,帶同小朋友及工具到沙灘玩水兼掘蜆。海星灣高峰時段更聚集了超過100人,部分更三五成群聚集,玩水或進食時都會除下口罩。警方在周末於馬鞍山渡頭灣村沙灘、長徑村沙灘、海星灣及泥涌石灘一帶,向違反口罩令人士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及向車輛發出違例泊車告票,同時派發宣傳單張,呼籲及警告市民保持社交距離,遵守防疫禁令。

市民三五成群,疑違反二人限聚令。

大量掘蜆行為引來網民猛烈批評,怒斥涉事人士缺乏環保意識,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形容是「生態災難」。有網民目擊有人掘蜆後拿著「豐富收穫」搭巴士弄濕座位,亦有人質疑「掘完真係夠膽食?」其實烏溪沙掘蜆事件已非首次發生,2018年4月,一批身穿「Lamb of God」字眼T恤、來自內地教會的旅行團,在烏溪沙石灘大肆搜刮海參與沙蜆,引起環保團體怒轟他們為娛樂而殺害無數生命,最後團友同意將生物放回灘上。

除了海星灣,其實大嶼山水口、長沙及馬灣等海灘一向都是掘蜆熱點。市民可參考以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學者及水口居民共同制訂的「掘蜆守則」,協助保護生態環境:

市民應遵守掘蜆守則,愛護環境。

掘蜆守則

1.細蜆長留 ─ 不要帶走體形太小的蜆隻(參考「蜆類保育尺」)

體形太小的蜆隻並未成熟。留下細小的蜆隻讓牠們長大至成熟並繁衍,這樣生態才可生生不息。蜆隻的成熟大小視品種而定。

2.知足常樂 ─ 只取走足夠自己食用的蜆隻數量

過度掘蜆會對蜆隻族群造成災難性影響,令牠們有機會在泥灘上絶跡。帶走過多的蜆亦會造成浪費。

3.輕裝上陣 ─ 使用破壞性較低的掘蜆工具

相對大型、商業用的掘蜆工具,小泥耙的影響範圍較小,可相對減輕對泥灘的生態影響。

4.填返個氹

把水窪填平可以加快泥灘的復原速度,同時減少被翻倒的泥中生物因曝露而被獵食或暴曬致死的機會。掘蜆時如果移動或翻轉了石塊,請在離開前把它們小心放回原位,避免令石塊上下的生物受傷。而且可避免其他人被凹陷處絆倒受傷。

5.愛護紅樹 ─ 避免在紅樹林前緣及河流中掘蜆

紅樹林及河流棲息了很多蜆類以外的生物,遠離這些生態敏感地可以避免牠們被騷擾或受傷害。在紅樹林附近行走有機會踐踏並傷害紅樹的氣根;紅樹的繁殖體如果被踩進泥裏亦會死亡,以致不能長成新的紅樹。

6.尊重生物

水口灣泥灘是香港現時少數僅餘的馬蹄蟹棲息地之一,是牠們重要的產卵及育苗場馬蹄蟹在香港面對的威脅正與日俱增,而且近年數量愈來愈少,需要更多保護。尊重馬蹄蟹及其他生物,觀察時不要踐踏、觸摸或傷害牠們。

7.小心潮漲

往泥灘前應查清潮水的漲退時間。潮漲時水位升高的速度可以非常急速,此時應避免在泥灘上活動,並應預留足夠時間收拾及盡快離開泥灘。

8.不留痕跡

沒帶走的物品其實會成為海洋垃圾!野生生物可能會被纏繞,一旦誤食更會阻塞牠們的消化道。海洋垃圾﹑特別是塑膠難以分解,且會持續威脅海洋生物達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圖:「馬鞍山之友」@FB、WWF官網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