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鐵漢柔情》:你不曾了解的香港扎鐵業
作者:文:Trista Luo 拍攝、剪輯:Leo Lau   來源:橙新聞    2019-03-04 11:23
說到扎鐵工人,你會想到什麼?是大汗淋漓的狀態,不拘小節的形象,還是傳說中六萬港幣的月薪?

【識港網訊】說到扎鐵工人,你會想到什麼?是大汗淋漓的狀態,不拘小節的形象,還是傳說中六萬港幣的月薪?

而扎鐵工人日常都在做些什麼?當代的扎鐵工人還需要像在電影裏看到的那樣,赤裸著上身扛著鋼條艱難行走嗎?

對於扎鐵業,普通人有太多的不解與好奇。最近,嶺南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出了一本新書,名為《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細細解讀香港建築扎鐵業的眾多「秘密」。

劉智鵬 圖:Leo Lau

日常「誤會」大破解

在劉教授的介紹下,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扎鐵的幾個常見「誤會」逐個被破解:

一、扎鐵工人都很髒亂

當今的扎鐵工人,比起辦公室白領,工作環境自然還是會艱苦一些,但現在的工地已經設有冷氣房,開工太熱太累時,工友可進冷氣房稍作休息再繼續工作。

此外,工地中還有更衣室、洗浴室,勞累的一天結束後,工友們能夠沐浴更衣再離開,走在街上時,他們看起來與普通的路人幾乎沒有區別,唯一的「證據」,便是放在背囊中供清洗的衣物啦。

圖:《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

二、扎鐵工人沒讀過什麼書

扎鐵在普通人印象中是體力活,亦不需要很高的教育水平,因此大家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學歷相對較低的人士會優先選擇進入這個行業。

然而劉教授告訴我們,近年來,隨著機器的使用,扎鐵工需要的體力水平較之以往大幅降低,加之相當可觀的薪酬,不少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也開始考慮這個行業,而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入行後能夠很快做到管理層或者是策劃職位,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這一行的總體質素。

圖:《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

三、體力水平大大勝於旁人才能入行

如上條所言,隨著扎鐵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如今不少扎鐵工人的主要任務反而是處理扎鐵機器,不再是靠蠻力。所以今時今日入行的人士,哪怕在體力上沒有絕對優勢,也可以考慮入行。

當然,執起一根鋼條和執起一支筆所需要的體力,自是不能同日而語。劉教授也笑言:「如果你手無縛雞之力,做一般的體力勞動都有困難,做扎鐵肯定更有難度。」

圖:《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

四、不認識與這一行業相關的人士,就無法入行

早期香港勞動力比較充裕,扎鐵業採用師徒制,很多扎鐵的工友都是散工形式,早上在旺角油麻地的茶樓飲茶,等著找他們開工的負責人「願者上鉤」。

那時的扎鐵工人,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家人、親戚、朋友等「中間人」介紹入行,也有小部分人直接加入親戚開辦的工程公司。

不過如今入行的途徑則就方便又正規許多:建造業議會設有相關的課程,有意入行的人士可以報名讀書,當中有理論也有實踐,讀完後還可獲得認可資格。更吸引人的一點是,讀書還會有津貼,「讀幾個月就相當於開了半份工」。

劉教授透露道,雖然不是所有人在訓練結束后都願意投身扎鐵行業,但整體投入率也不低呢。

圖:《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

五、扎鐵業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業

上山下地、風餐露宿……扎鐵業毋庸置疑依然是一個相對危險的行業,也是建築前線四個主要工種(坭井、釘板、扎鐵和石屎)中施工難度與危險性之最,但比起過往,如今它在安全保障上已經進步太多。

「早期入行的扎鐵工人會徒手上陣,沒有任何安全措施:不戴安全帽、身上沒有工地用的衣服,安全帶也不會有。我也看到一些早期的工友,連手套都不戴,扛鐵時就直接用肩膀扛著走,這些在那個年代,行業習慣或施工上方便,但往往造成很大的意外。」劉教授說。

他接著解釋:「現在會按照整個建造業的嚴格安全規格來做,客觀上工地上有安全措施和專責人員,也限制工地的出入,必須有認可資格的工人,帶齊安全裝備才可以開工。」而剛才提到的培訓班,也能在早期灌輸安全意識,教會工人如何保護自己,這些都會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人安全。

Golik總經理林天加(左)與香港建築扎鐵商會會長陳落齊 圖:Leo Lau

解開誤會後,你或許還會想要知道……

香港扎鐵業何時誕生?這些年來,日常工作流程有怎樣的變化?為什麼說「管理工地是一門藝術?」扎鐵工友的工資為什麼這麼高?

日常誤會解開後,筆者又連珠炮丟出一串大家好奇已久的問題,劉教授也都微笑著「水來土掩」,一一解答:

香港現在的扎鐵業是戰後才建立,但在戰前都有不同階段的發展:最早是十九世紀後用到鋼筋,但當時扎鐵還稱不上是一個行業。此外,在二三十年代已經出現了很多鋼筋水泥的建築,也導致這個行業的從業員增加,但還是散工較多。

最早期的扎鐵工人在處理鋼筋時,是將鋼筋安置在需要擺放的地方,然後「落石屎」。這個工序其實沒有太大變化,到今天也是這樣。不過分別是,現在的工人分工比較細,處理鋼筋的量也大了很多,更離不開開料、扎鐵、屈鐵這些工作。

管理工地時也有講究:扎鐵判頭要與旗下工地的「三沙」保持聯絡,確保工人緊貼施工計劃,甚至與工人一起趕工扎鐵。此外,由於行規往往容許建築商在合約訂明擁有修改圖則的權力,判頭不僅要耗費心力與則樓交涉,也要確保前線「拆則」師傅和工人清楚理解新圖則(註:圖則即以比例畫出的建築物藍圖)。

圖:《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

那麼何謂「管理得好」呢?結果上有一個明顯差異:管理優秀時,所用的鋼材能夠做到剛好無浪費,而如果管理得不好,則容易造成損失。「鐵不扎進去,下一個工序做不了,落不了石屎,後續工序都受影響,所以工地的管理非常重要」,劉教授說。

至於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工資,劉教授則是這樣解釋:「扎鐵工友的工資,今日來講不低,但也不是工地工種中最高的,只是偏高。因為需要的勞動力相當強,也需要技術工種,現在我們知道扎鐵工友的供應都OK,因為實施了培訓機制之後,其實都相當程度上保障了整個行業有充足的新血加入。以前有不少人都是做其他行業,覺得扎鐵回報不錯,中途加入。」

香港扎鐵商會於1998年成立,他們還推出了一個頗為前瞻的機制:三年加人工。「入行時你就會知道三年後是怎樣,有一個長遠的預算。我也知道有些扎鐵商,有月薪制的工人,所以保證他們有一定的工人開工。」劉教授解釋道。

一旦打開了話匣子,關於扎鐵的話題,似乎就變得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香港扎鐵業的秘密,深入「鐵漢」們背後的「柔情」,不妨讀讀《鐵漢柔情——香港建築扎鐵業發展史》這本書吧。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01/010111229.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