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房委會資料顯示,現時一般家庭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增至5.8年,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在周三(20日)討論《2021年施政報告》房策,多名議員關注房委會何時達到「3年上樓」目標,惟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竟表示預計要待20年後才可達成「3年上樓」目標。有關言論當然引起在席議員和社會猛然批評,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就是香港速度!
「3年上樓」是首任特首董建華所定的政策目標,在1997年本港平均輪候公屋時間長達6.6年,到2003年突然急跌至約3年就可上樓。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7月上任時,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公屋時間約4.7年,至今年6月底已升至22年來高位的5.8年。
有人分析為甚麽在2003年能驟然降至約3年就可上樓的目標。歸根究底,主要原因是因為回歸前港英政府已啟動覓地建屋工作,以及在2002年政府為了穩定樓市把不少居屋單位轉為公屋,加上當年輪候公屋申請宗數不算太多,只有10萬多宗,與目前現時超過25萬宗申請,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至於何時能重回以往的「3年上樓」情况,現屆或上屆政府多年來含糊其詞,直至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運房局長陳帆近日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時,首度表明輪候公屋「3年上樓」獲首次編配的目標仍然不變,但卻承認預計需10多至20年內才達成目標,結果成為社會的討論熱點。
陳帆的回應相對以往兩屆政府顯得直接和坦誠交待,堪值表揚,但要市民等待廿年才能實現「3年上樓」的目標,則是完全不能接受。正如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在立法會上批評政府態度肯定是懈怠,完全不理解市民等上樓痛苦。
萬佛歸宗,追源溯治,問題是土地不足問題。而土地不足問題,既有地產商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懈怠不作為的問題。自特首公布施政報告以來,我們了解到政府已覓得未來10年約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既然已覓土地,理應全速推進,除了快,就是快,為何竟要廿年才能實現「3年上樓」的目標?因此可以斷言,這是由於香港政府有權不用,有責就推,又不積極有為!
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7月16日在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上,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目標(即2049年建國100周年)提出對香港的4個期盼,其一重點提及「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及「將告別劏房及籠屋」。當全港市民聽到夏主任的期盼,終於看到希望後,卻有特區政府高官就回應:「未必做得到」。一而再,再而三,總有政府高官跑出來向整個社會潑一盤冷水,令人十分氣憤。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就是香港速度?非也!憶起往前,香港建築業及其他行業,都以快速和專業聞名,備受內地各省市尊崇,並加以學習,成為模範,為何今日會如此自甘墮落?何況今天已有國安法和新選制,已無反中亂港人士,理應事事順利,專心發展經濟和民生工作。說來說去,就是政府高官的執政態度問題,如不首先端正態度,甚麽都談不攏!
陳帆局長過去曾表明如果拆局,會優先選擇房屋局。不過,如以陳局長閣下這份執政態度,且要大家等廿年才能實現「3年上樓」的目標,我相信以今日今時國家和香港整體發展大局,以及中聯辦駱惠寧主任8月23日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上提到的「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來看,陳局長可以執定包袱離開政府了!
原文刊於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