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居留1400年 餡料成分未明
據新疆廣播電視台報導,專家鑑定過「寶相花月餅」後,確認其約為唐朝(618年至907年期間)所製,其外皮以小麥粉為原料,模壓成型,經烘烤製成。月餅上的「寶相花紋」清晰可見,表示當時已經有高超的麵點製作技術。
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指出,這件月餅的直徑有7.5公分大小,餅身上有「連珠紋」及其他紋樣,包括正中心的寶相花。寶相花並不是一種嚴格的花卉,而是綜合多種花卉想像出來的紋樣式,寓意吉祥,在唐朝非常流行,各階層人士都喜歡使用。
至於大家關心的月餅餡料,于志勇表示目前的檢測技術還不具備直接檢測月餅餡料成分的條件,不過由於文物在新疆出土,他們估計餡料可能有棗、核桃、葡萄和一些果仁,一定是一件美味的珍品。「這件月餅不僅實證了大唐帝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個重要史實,那就是『中秋時令節日文化』在西域地區的普及。」
在新疆阿克蘇,一款名為「月餅饢」的中秋應節食品由核桃仁、巴旦木、葡萄乾、玫瑰花醬等食材製作而成。
為什麼千多年歷史的月餅能保存至今?這與新疆的氣候有關。由於新疆氣候極度乾燥,麵食可以迅速脫水而不易腐爛變質,加上埋藏地下與空氣隔絕,物品不易氧化,所以得以完整保存。與「寶相花月餅」同地點出土的還有三件唐朝的水餃,它們的形狀呈月牙,皮薄有餡,據稱與現代人吃的水餃並無二致;另外,考古團隊也發現了八瓣花紋點心,採用捏製、模壓製成,可能作為祭品隨墓葬入土。
隨著「寶相花月餅」的走紅,或許大家更好奇的是,月餅最早從何而來?古代人過節是否也吃月餅?關於月餅的起源,民間流行著數個傳說,最著名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用月餅傳信的故事。不過據歷史學者黃濤、王心願所指,有另外兩個傳說表明月餅是來自西域的「胡餅」:
唐高宗時,有一年的中秋節,來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獻上他們家鄉的特產——一種很好吃的餅表示祝賀。唐高祖看著漂亮的圓餅,覺得跟空中明月有點相似,就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就把餅賞賜群臣,一起吃起來,大家都說這餅非常好吃。從此以後,胡餅就在京城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後來,它便改稱月餅。
還有一個故事說: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國外帶回來芝麻、胡桃,當時人們用胡桃做餡,做出一種圓形餅,叫作「胡餅」。某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
胡餅是否月餅仍受學界爭議,按黃濤等人說法,中國人吃圓形餅食,早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獻記載(《墨子・耕柱》:「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東漢時期,《釋名・釋飲食》列出了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共七種不同餅食,可見餅的樣式及製法開始多元化。踏入魏晉南北朝,人們已經在麵食中加餡料,如混入乾棗及胡桃的蒸餅,這種風尚延續到隋唐時期,吃胡餅、蒸餅、湯餅在民間已十分流行,胡餅中經常出現餡料,或許可視為月餅的前身。
不過,唐朝人吃月餅嗎?目前普遍的說法是並不。從唐詩作品中可見,唐代已經有中秋節,不過在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沒有獨具特色節令的食品,僅在北宋陶穀的《清異錄》中,我們能看見一則五代的故事:當時有一名專賣四季小吃的攤販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碗「玩月羹」是一道以桂圓、蓮子、藕粉製成的甜品,也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至於月餅從何時起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也是眾說紛紜,有說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已經記載了「月餅」這個名詞,也有人按照流傳最廣的說法,指月餅應在元末出現。直到明代,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了月餅開始進入中秋節的餐桌,如明代劉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便記載了「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學者表示,本段「寫中秋習俗的中心內容是祭祀月光神,其次是家人團圓、吃月餅瓜果,再次是親友互贈月餅瓜果。」詳細的記述,顯示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至少不晚於明代晚期。
回到這個出土於唐朝新疆的「寶相花月餅」本身,當時新疆一帶屬於西域,人們久有吃胡餅的習慣。這件小小的漂亮月餅,或許是當時胡餅的變體,加上唐朝胡風鼎盛,西域的飲食與大唐帝國互相滲透,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演變也有不少影響。歷史上雖然還有未解之謎,這一口「團圓餅」卻已經成為中秋餐桌必不可少的部分。看過了古代人的「月餅」,現代人又愛吃什麼呢?不妨看影片了解更多!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2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