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地官方一系列整頓社會的動作刀刀見血。效果尚需觀察,但其中有一項尤為引人側目。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提出關於《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針對如今在互聯網經濟中常見的以算法為基礎過度推薦、虛假點讚、屏蔽信息等行為作出規管。
很明顯,此政策針對的是日益惡化的互聯網輿論環境。各位一定都有感觸,最近幾年上網遠沒有以前愉快,隨便刷刷社交媒體,滿屏都是對抗,謾罵和「撕逼」,躲都躲不開。內容更是沒眼看,以前無人理會的極端言論,現在有幾萬人點讚,以前隨便動動腦就識破的謠言,現在無數人轉發,現在這世界是怎麽了?
難道這屆網民比以前弱智?明顯不對。首先,這才過了沒幾年,社會主體變化並不大。其次,近年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比幾年前更有修養。難道是社會中極端的人變多了?好像也沒有。這幾年社會治安越來越安全,身邊人的素質也總體在提高。那麽問題在哪?
想想我們現在攝取信息的模式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什麽。以前信息在網絡中是存放狀態,我們想獲取信息要自己收集,或者從熟識的朋友分享中獲得,信息質量尚有保證。而今天的信息都是通過算法主動推送的,依賴一個不公開計算方法,你完全不知收到什麽質量的信息。
但社交平台明顯不在乎你獲取信息的質量,他們在乎的是如何占有你更多的時間,制造更多的互動,更多的轉發。按這個邏輯,你能得到的無非是你喜歡看的信息,能挑動你情緒的信息,讓你看完特別爽或者特別憤怒的信息。但這些往往是不客觀的、不正確的信息。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下,沒有多少人肯花時間去驗證一件事。動動手指點讚,轉發,罵兩句多容易。久而久之,人們被裝入一個個「信息繭房」,只能看到一方的立場,看不到其他觀點。網絡輿論場也走向極端,本來沒什麽立場的人,就會被持續的信息轟炸拉向一邊;本來只是理念不同而已,現在就變成敵我矛盾,你死我活。
在互聯網如此深入生活的今天,人們的情緒完全被網絡帶動,甚至煽動。更有好事者利用這種輿論環境實現自己的目的,刻意制造一些偏頗、錯誤的信息傳播,利用算法精準推送到目標用戶的屏幕上,鼓動受眾參與自己希望推動的行動。
看到這你是不是想起了兩年前的香港?
「爆眼女」事件,孕婦被警察非禮,科大周同學墜樓事件,太子站「死人」,新屋嶺強奸。網絡謠言,偏頗信息一輪又一輪的傳播,煽動仇恨,鼓吹暴力;而客觀分析,官方澄清卻被「屏蔽」,最終將香港推向崩潰邊緣。
回想2008年,港人在經歷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這一悲一喜時表現出血濃於水的同胞情。那時的香港就是隨中國的命運悲傷和自豪的。這十年,港人主體變了嗎?年青一代真的比以前差那麽多嗎?同樣的問題可以得到同樣的答案。
運動期間,有朋友向筆者「交代」,當年他也是憤青一枚,08年全城迎接奧運火炬時他曾萌生抗議的想法,認為國家人權不好,應該反對。但他後來發現,傳媒無人應和他的觀點,身邊朋友也不支持,他最後反思了自己,也慢慢淡化了極端的想法,可以比較客觀看待事情。
然而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時間撥到2019年,有可能他這種思想可能會在網上被推送到「可能喜歡」此類信息的人群中傳播,發酵,進而得到持同樣想法的人們的再傳播。這就讓一些原本癡人說夢、荒謬至極的言論成為輿論焦點,最終一群一群人被鼓動上街訴諸暴力。
這種效應還會循環疊加。被鼓動的群體做出極端的表現,對方群體出於恐懼與焦慮,會以極端的方式反擊,反之亦然。這種「對抗的螺旋」就是如今「社會撕裂」的催化劑。
其實這是個全球性問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當年就是依靠一套精心算計的策略,利用網絡算法的特點,精準煽動潛在支持者,竟然可以搶班奪權。即便現已下台,其影響依然讓美國社會持續內耗。本來「淺藍」與「淺紅」為主導的中間政治,變成了極端勢力興起的對抗政治,美國的國家實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內地此次規管算法說明國家開始重視類似問題。香港的執政者不應事不關己、隔岸觀火,而應該借鑒此思路,仔細研究如何立法打破算法制造的「信息繭房」,不讓香港再次陷入「對抗的螺旋」。這不是什麼異想天開,這是擋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問題。只有如此才能維持社會穩定,避免對抗政治,彌合社會撕裂。
本網特邀評論員 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