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藝術館再獲至樂樓私藏捐贈
作者: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1-08-12 11:57

【識港網訊】

本次捐贈的高簡手卷作品《江山不盡圖》(資料圖片)

香港藝術館日前為「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拉開帷幕,宣布「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再添八件珍貴的中國書畫藏品。香港藝術館在2018年已經接受過至樂樓共三百五十五件中國書畫藏品的捐贈,而三年以後的今天,至樂樓就將尚未捐出的八件藏品再次交予藝術館。根據至樂樓的主席何世柱先生描述,第二次捐贈的背後有一段其父親、已故至樂樓主人何耀光先生十個子女間密不可分的故事。

自2019年起,「至樂樓中國書畫」展覽館永久設立在香港藝術館,其展廳層先後舉辦展覽「眾樂樂」和「淡泊明志」,加上本次「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所捐出的八件書畫作品,包括:《春龍起蟄圖》、《雨花木末圖》、《尋親紀歷山水圖冊》、《寫陶潛詩意冊》、《山水行草書合冊》、《山水冊》以及《江山不盡圖》,來自至樂樓的藏品一共有三百六十三件。另外,香港藝術館展望於本年年底,首次借出五十多件至樂樓藏品遠赴巴黎的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讓海外的觀眾有機會欣賞具有歷史意義的藏品。

至樂樓主席何世柱(左)以及香港藝術館(至樂樓)館長鄧慶燊。

何氏獨有收藏原則

上世紀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國內地正值政局動盪,不少香港收藏家透過大量收藏文物和藝術品,秉持了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使命,而何耀光就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何耀光雖然是一個商人,但卻很重視和專注於慈善活動和文化推廣,當時將書齋起名為「至樂」就有為善至樂的深層意義。除此以外,值得關注的是,何耀光挑選藏品的時候有獨一無二的想法。有別於一般收藏家大多以藝術品的水平為大前提,而何耀光執着於「先人品後藝事」的準則,認為人品比藝術更為重要,感覺不達標、不合格的作品都不會收藏,何耀光如此獨到的原則曾備受學術界和國際的重視。

何耀光夫婦和兒女攝於1954年的合照(資料圖片)

兩次捐贈見公心

至樂樓捐出的作品大多都是宋代到明清時期為主的藝術作品,另外也有一些二十世紀的創作。何世柱繼續分享到,爸爸的出身貧苦,父母雙雙在他四五歲的時候離世,後來得到媽媽的好朋友領養,卻又再於青年時期失去親生哥哥。何耀光在二十到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創業,賺得第一桶金之後在五十年代開始收藏畫作。被問到,何耀光的收藏如何體現「先人品後藝事」的準則,何世柱就提到三百多件捐出的藏品,很多都來自於明遺民。當時滿清入主中原,很多漢族文人拒絕入仕,多寄情於書畫創作,寧願淡泊名利,大多展現了遠離塵世、傲視清高的思想和情懷。

普荷作品《山水行草書詩合冊》。

在「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開幕當天,何世柱分享到有關本次捐贈八件作品的故事,他提到爸爸何耀光一共有十個子女,而他是第二個兒子,對上有一個姐姐,其餘都是弟弟或者妹妹,年齡上相差十多年到二十年不等。作為比較大的兒子,何世柱過去經常有很多機會跟父親欣賞畫作,也會定時定候一同保養畫作,拿出來讓作品「呼吸」、查看有沒有被蟲蛀。可是,年輕的弟弟和妹妹則沒有太多和父親鑑賞作品的機會。雖然2018年首次給香港藝術館捐贈都得到十兄弟姊妹的同意,但是在談的時候卻聊到應該留下一些畫作,趁着尚未捐出的時候留給年齡較小的弟弟和妹妹再欣賞,於是每人挑選一件,共有八幅作品,現在這8件作品何氏家族決定化私為公,不謀私利再度捐贈香港藝術館,所以就有了第二次的捐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首次捐贈儀式。

展覽詳情: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即日起至8月29日香港藝術館

原文鏈接:https://www.tkww.hk/a/202108/12/AP61147548e4b0c7e5bee1fd24.html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