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消息,史學大師余英時(1930-2021)於2021年8月1日早間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壽91歲。
1930年,余英時在天津出生,籍貫安徽潛山。他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等人,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超過半世紀的學術生涯中,余英時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其研究範圍涵蓋三千年中國思想史,以現代角度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余英時曾獲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等,並著有《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等專書,論述宏闊、見解深刻,被學界推崇為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之泰斗。
作為大師錢穆的學生,余英時與香港頗有淵源。1950年,原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歷史系的余英時來港,入讀新亞書院文史系。1952年,余英時與同為插班生的張德民、陳式三人成為新亞書院首屆畢業生,獲得「新字第1號」畢業證書。余英時畢業後進入新亞研究所深造,1955年負笈美國攻讀博士,於1973年返港擔任中大副校長及新亞書院院長。
在近年出版的《余英時回憶錄》中,他述說年輕求學時期的見聞及建立學術思想的心路歷程。余英時曾這樣形容香港:「這個小世界的獨特性質是值得揭示出來的。這其實是中國自由派知識人匯聚而成的社群,生活並活躍在一個最自由的社會中。」在東西方思潮衝擊下的香港,成為了余英時年輕時重要的文化啟蒙地,為他畢生的漢學研究提供了不少助力。
余英時一生獲頒多項海內外學術榮譽,並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榮譽教授,聲名遍及國際。在漢學研究上,余英時依然心繫華夏,在《中國情懷:余英時散文集》中,他曾表示:「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於讀古書的,最好是儘量先從中國舊傳統中去求了解,不要急於用西方觀念作新解。」他指出,「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關中國學術的著作,其最有價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國史者先有外國框框,則勢必不能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當報紙一樣的翻檢,從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余英時又認為,「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因為讀書的第一義是儘量求得客觀的認識,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創造力」,能「發前人所未發」。他又希望中國知識界至少有少數「讀書種子」,能維持著認真讀中國書的傳統。余英時指,他決不是要提倡任何狹隘的「中國本土」的觀點,因為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態。「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於讀書的道理。」
余英時作為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對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斯人遠去,其對中國文化發揚之貢獻卻千古永存,由後代學者接力承傳。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2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