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印度疫情成為國際關注議題,近日,印度喀拉拉邦警察局發佈了一條防疫短片,9名戴上口罩的警察在路邊又唱又跳,提醒公眾疫情期間要注意的事情。據稱此歌是模仿近日印度大熱的歌曲《Enjoy Enjaami》,看上去就像是寶萊塢電影。
在影片中,警察以搞怪的舞蹈與樂曲表達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走路時不要到處亂摸」、「不要亂丟廢物」、「到哪裡都別忘了帶上究竟搓手液」及「接種疫苗」等。洗腦的旋律及舞姿被網民封為「神曲」,有人認為這是苦中作樂之舉,也有網民覺得印度疫情嚴重,「為什麼還有心情跳舞?」
其實這已不是印度警察第一次載歌載舞。去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警察模仿非洲大熱的「抬棺舞」,他們抬起「亡者」的軀體穿過大街小巷,以此宣傳疫情期間應留在家中:「如果你呆在家裡,病毒就會遠離你,但如果你外出,它會跟著你並毀滅你。讓我們一起戰勝新冠病毒。」除了宣傳片,熟悉寶萊塢電影的人應該深知印度電影的最大特色——突如其來的歌舞畫面。從《阿育王》(2001)、《印度往事》(2001)到《作死不離3兄弟》(2011)等電影,我們不難看到影片穿插大量歌舞,以推動情節發展或表示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更有統計稱,在印度每年出產的700多部電影中,7成以上的影片屬於歌舞片。人們好奇的是,為什麼印度人熱愛歌舞至此?
去年印度警方模仿抬棺舞的防疫宣傳片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性非常強的國家,古代的宗教活動總離不開歌舞表演。有不少電影研究者指出,印度的歌舞傳統來自印度教對「濕婆」(印度教三大神袛之一,擅長舞蹈)的崇拜,人們吸收了印度古典藝術之美,配合詩、樂、舞三者,將舞蹈視為敘事的手法;也有一個說法,指在有聲電影進入印度之前,印度人最普遍的娛樂便是到波斯劇場看戲,由於大部分平民大眾不識字,節奏歡快、張力極強的歌舞,便成為了跨越語言的娛樂方式。
擅長舞蹈的濕婆神
今日獨具特色的印度電影,實際上出現不過百年。1913年,《哈里什昌德拉國王》正式搬上大銀幕,這套不足一小時的影片是印度第一部劇情片,也掀開了印度電影百年的序幕。五年後,印度頒布了《印度電影法》,規劃化後的電影產業開始出現精美的佈景和藝術手法,包括模仿好萊塢電影,在劇情中穿插舞蹈場面。不過,早期電影的歌舞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意味,直到30年代起,有聲片進入印度,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還能聽到歌曲,才真正奠定了歌舞在電影中所佔的部分,例如電影《阿拉姆.阿拉》(1931)使用的歌曲便多達7首,後期有電影甚至使用多達40多首的歌曲,可見印度人對歌舞的喜愛。
印度電影導演Sehdev Kumar Gupta曾說:「印度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神廟,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比薩餅和詩歌研討會。」在印度電影中,高雅與庸俗、歡樂與悲傷往往混為一體,呈現出與別不同的感覺。如2001年上映的《印度往事》,講述的雖是民族鬥爭的嚴肅題材,電影卻引用了娛樂性強的歌舞戲劇,以滑稽的氣氛烘托出電影主題。《作死不離3兄弟》以充滿壓力的學校生活為背景,導演插入學生雀躍起舞的片段,以此扭轉電影氛圍。歌舞在寶萊塢電影中的作用,已暫離了早期的宗教與歷史意義,成為成熟的藝術敘事手法。
回到印度警察的防疫神曲,對當地人來說,這種「入屋」的歌舞宣傳片應該十分常見,疫情下的反常理式輕鬆,也正符合印度獨特的文化特色。你又是否欣賞呢?
圖:IndianExpressOnline@Youtube、Sam’s Info@Yotube、豆瓣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1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