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香港應旗幟鮮明地倡導「勞動光榮」
作者:老謝   來源:識港網    2021-05-01 12:17
所以,值此「五一」之際,我們無法再忍,而是要理直氣壯地在全港倡導「勞動光榮」,推動龜縮在「小政府大市場」藉口下的當局,主動扛起調整經濟結構、改善就業環境的責任,糾正重資本、輕勞動的種種失衡,為新興企業打造良好土壤,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讓全港勞動者人人覺得勞動有尊嚴、勞動有價值、勞動很光榮!

香港人是勤力的,大多數人一生都會覺得「勞動光榮」。

然而,事情正在起著變化。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按照慣例,本港的工會組織都會搞點活動要求提高待遇、改善失業率等等。這兩年,由於黑暴和疫情的疊加影響,失業率已達6.8%的高位,約有26萬名香港勞動者失業。失業,意味著失去了勞動的光榮機會!對於他們來說,這個節日就有點反諷了。

「五一」,您快樂嗎?

這個「五一」,眼看著內地億萬人興奮出遊,歡度「黃金周」。反觀本港,疫情無法清零,封關仍在持續,面對清冷的消費市場和仍在壯大的失業大軍,很難對著老友記講得出「五一快樂」!

從各種數據來看,雖然香港仍保持著諸多「國際XX中心」的光環,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GDP已被深圳廣州甚至重慶等內地「鄉下」遠遠拋開,產業單一、空洞化已是有目共睹。修例風波之所以被玩大,很難說完全無社會基礎和客觀原因。

咁,香港點解玩成咁?

理由諸多,一萬個人有一萬個解釋。

剛好「勞動節」,今日,就從勞動說起吧。

什麼是勞動?維基百科的釋義可謂滴水不漏:

「勞動(labour)指的是一類人類有意進行的活動。不論是在哪一種社會體系中,勞動一般有以下目的:

個人以及社會作為個人的集合勞動來生產和製造其所需要的生活的物質基礎,以及用來滿足其需要。
勞動作為保證或改善勞動的人或其家庭成員、朋友、團體、集團或階級的社會地位的手段。
參加創新、文化和藝術創造的過程,參加科學知識的領會和發現,參加對政治或社會的改革。」
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無不認為,勞動創造價值。通過勞動和勞動所創造的文化和技術的發展,人類不但能夠在自然界生幸下來,而且能夠不斷地得以加強,以致有了今日世界的模樣。

勞動光榮?還是資本光榮?

由此說來,工地搬磚、揸車運貨是勞動,開發軟件、金融外貿是勞動,即便房產開發、資本運作等,也是勞動之一種。種種勞動,有的有形的勞動多點,有的抽象的勞動多點;種種勞動構成的生產關系,則有的勞動成分居多,有的資本成分占多。故而,勞動可以「揾錢」,資本也可以「揾錢」,這是常識。過往,馬克思過於強調「搬磚」類的有形勞動,忽視資本運營中的勞動屬性,令資本與勞動之間形成似乎無法融通的二元對立。

事實上,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套用一句名言,「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同理,是勞動光榮啲?還是資本光榮啲?按我說,都光榮。問題是,哪一面應該光榮多啲?「黑貓」獨食,「白貓」餓死;抑或「白貓」撐爆,「黑貓」死嗮,都不現實,也不光榮,那叫「壯烈」。

所以,維持好黑貓白貓間的平衡,是當政者的職責。政府作為全社會發展的「總調度師」,不偏不倚,是為上策。過於偏重資本,過份放任資本必將令其他形式的勞動失去動力,大體上,應在勞動價值和資本價值之間調適至大致均衡,社會才能「兩個輪子」甚至「四個輪子」一起轉。

然而,遺憾的是,從漫長的港英時期起,這麼多年,「精英階層」打著「自由經濟」的口號,肆意地放任資本的掠奪,放任全社會對投機「揾快錢」的追捧,放任財團對(土地)資源壟斷。作為全港的持份者,勞動者的價值被弱化,被剝削。

這,也許就是作為普通香港勞動者來說,獲得感不足,光榮感不強的底因吧?而正正由於資本的「一股獨大」,包括創科在內的勞動顯得沒那麼有價值了。勞動,特別是創造型的勞動,未得到充足的重視和支持。

這,讓香港錯過了一波又一波的創科潮。在過去二十年間,有著成熟資本市場的國際金融中心,竟然無法孵化出一家哪怕像小米這樣的企業,更遑論華為、騰訊了。

這,也讓香港錯過了工業的轉型升級。咁多年,香港也搞數碼港,搞中藥港,搞這個中心搞那個中心。對唔住,在許多精英大佬眼中,「哦,都係地產項目喎」。

更嚴重的是,錯過了國際分工中的角色重塑。國際航運中心、超級代理人,一個個角色正在日漸弱化。國際金融中心嘛,還算勉強,但今時今日翻開財經版,一個個吸睛的明星企業,無不是深圳河以北的,騰訊、阿裡、平安、美團…..

唉,大佬,講到底,呢啲係上邊醒我哋嘅啦!

這,難道不是曾經有長達數十年先發優勢的香港的悲哀?難道不是我哋每個香港勞動者的悲哀?

以人為本  勞動增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好的體制,必須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兼容的能不斷完善的機制。修例黑暴爆煲之前,或許仍能得過且過。然而,時至今日,對香港的制度如無足夠反省,就是不折不扣的鴕鳥了。

那麼,該如何調節?問題很多,方法無數種。但往往直觀感覺尤為重要。其實,從今時今日香港與內地的對比看, 內地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必有過人之處。本港「土產」、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家斯蒂芬·張,對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的體制就推崇備至,認為內地通過改革開放對原來較為機械的勞動關系予以糾偏,通過市場經濟的建立動員了全社會的生產力,為中國帶來了「幾百年來最好的時代」。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點解我哋就唔可以有樣學樣呢?

咁,學D咩?看看內地執政者點講,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撇開意識形態,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條,香港,你做到了嗎???

如果能做到「以香港人民為中心」,中環主義、地產思維,這些曾光環萬丈的標簽,遲早必然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也只有做到「以香港人民為中心」,我們才可能去長遠規劃香港的產業,去重新分配資本、勞動者在社會發展中所占的份額,才可能「該出手時就出手」,該限購時就限購,該反壟斷的反壟斷,該法辦的法辦,以確保廣大勞動者的利益。這樣的機制,才是給足勞動者尊嚴的機制,才是對勞動者來說利益的最大化。

倡導勞動光榮 重塑香港角色

所以,這個「五一節」,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倡導勞動光榮!

只有倡導勞動光榮,才能激發社會活力。香港人是世界上最勤奮的,過去二十年,香港的人均GDP增幅達89%。但另一組數字則令人沉重:同期的家庭入息中位數增幅僅得63%,而食品價格漲幅80%,住房開支卻增加306%。由此可見,經濟增長的大部分成果都落入傳統資本巨頭手中,老百姓的獲得感非常少,當前面臨的高位失業率,就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結果。雖然,港府每年都採取措施去應對失業問題,但大多停留在派派消費券、提供低息貸款及鼓勵青年北上大灣區之類,最多只能舒緩一時之急,真正消滅失業,還得靠全社會從改善勞動就業觀念、提升勞動價值,提供優質創業條件、優化就業環境,激發社會活力做起。否則,難道要等到無法收拾,人人宅在家中領「綜援」,甚至等著北邊阿爺來「扶貧」?

只有倡導勞動光榮,才能促進產業升級。雖然我們承認勞動的多元化,但不僅僅搬磚才是勞動,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提升勞動特別是創科型勞動在社會勞動分配中的比重,才能激發創新活力。由於科創行業的研發投入期通常比較長,傳統商界沒有動力去推動科技創新,而政府又長期任由傳統商界去把持經濟,任由科創企業受限於地租和成本的壓力而萎縮,導致為科研人才提供合理薪酬的職位亦隨之流失。總體上,香港對創科的投入嚴重落后。有數據顯示,香港的研發支出總和只及GDP的0.8%。相比之下,韓國和以色列的研發支出在GDP中佔比均超過4.5%,一河之隔的深圳,最近更是提出未來5年研發投入要達到GDP的5%,這一數字是香港的六七倍,縱使特區政府快馬加鞭奮起直追,恐怕也已望塵莫及。

只有倡導勞動光榮,才能重塑國際角色。香港頗為倚重也飽受詬病的房地產等傳統優勢產業,說到底是「內卷化」產業,在香港的國際角色分工中,貢獻甚微。樓價炒得再高,不見得在國際間博得「國際炒樓中心」的美(爛)譽(名)!看看人家小小荷蘭,全世界生產晶片必備的光刻機,都得找它。再看看隔離也是小小的台灣,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本月剛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基於區域專業化,中國和東亞占全球產能約 75%,而10納米以下的高階晶片製造產能則全部掌握在台灣與韓國公司手中。這,就是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體現!而只有不斷的創新,到國際上賺錢,香港才能在國際分工中謀取出路,也才能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就業!

所以,值此「五一」之際,我們無法再忍,而是要理直氣壯地在全港倡導「勞動光榮」,推動龜縮在「小政府大市場」藉口下的當局,主動扛起調整經濟結構、改善就業環境的責任,糾正重資本、輕勞動的種種失衡,為新興企業打造良好土壤,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讓全港勞動者人人覺得勞動有尊嚴、勞動有價值、勞動很光榮!

今日「五一」,勞動光榮!

本網評論員 老謝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