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今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通報了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媒體直播,三星堆考古引發全民圍觀熱潮,多次沖上社交媒體熱搜。自1986年大量出土後,三星堆在2021年又大火了一把。
三星堆1929年發現,1934年開始挖掘,1986年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2021年新開掘6個祭祀坑……在綿延近百年的發掘歷程中,1986年清理出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金杖等,最為舉世矚目。 《光明日報》原記者白建鋼是那次發掘的見證者,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刊發他的報導文章《廣漢縣青銅雕像群室內清理工作展開》,震動世界。
作為三星堆深度報導第一人,3月以來白建鋼的微信就沒“消停”過……白建鋼現居深圳,因此本報記者有了這次近水樓台的採訪機會。
專家型記者才“敢”不止於發篇“豆腐塊”
白建鋼畢業於西北大學,本科學習考古,秦漢史專業研究生畢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原本被分配到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的他進入了新聞媒體,在《光明日報》專門負責全國考古成就的采寫工作。
“那個時候,媒體高度重視考古報導。專業性極強的考古報導,它不僅是給中國人看,更是給全世界看。”白建鋼說,“那會兒中國剛改革開放,全世界都在關注,可以說當時世界對中國考古的關注度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關注度並駕齊驅。”白老師感嘆,當年《光明日報》給他極大的信任,“報社任命我為全國考古專題記者, 自己決定選題,自己決定去哪裡採訪,編輯部對自己稿子很少改動,報銷飛機票。”
因為擁有考古、歷史雙重學科背景,採訪寫作又極其認真,年輕的白建鋼憑藉他的考古論文及秦始皇陵、秦公一號大墓、遼西紅山文化等報導,很快在行業內打響了名聲。在去三星堆之前,白建鋼就已經是文博考古圈的“熟臉”了。
談及與三星堆的機緣,白老師回憶說:“當時我在瀋陽參加中國考古學會的會議,四川省來了一個代表,是他們考古隊的副隊長,他跟我說,’我們三星堆發現了一批文物,很重要,歡迎你去報導。’”於是乎,就有了白建鋼的三星堆調查之行。
1986年7月,三星堆兩大祭祀坑相繼出土大量器形獨特精美的文物,當時各大媒體都發了簡訊。 “其實當時三星堆已經有媒體報導過了,但發的都是豆腐塊,沒說通透,看著不解渴。”白建鋼到成都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的11月,怎麼報,如何報?白建鋼心裡自有一套。
他先被考古隊安排在緊鄰四川博物館的旅社,為了方便去館裡比對器物。 “這肯定不是三五天能解決的採訪。”白建鋼說。當時,因為三星堆的出土器物太過奇特,迥異於中原文明,沒有專家敢說它是從哪兒來,經歷了什麼故事。
“沒有專家敢說,當然就沒有記者敢寫,最後出來的只能是一個泛泛的簡訊。”白建鋼說。而他要做的,就是給三星堆“求解”,解讀三星堆文明的來龍去脈,講透三星堆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塊硬骨頭,決定了要啃白建鋼就鉚足了勁。
四川大學圖書館及有關教授、四川省博物館文物庫房、廣漢縣,他都“跑斷了腿”。他要去尋找與三星堆同時代的文物,將三星堆之於世界文明的範疇中去審視。這樣的方法,正是歷史學研究的“科學正道”。他請教了古蜀史專家、世界史專家,翻遍了《山海經》《史記》。白建鋼說,但凡有一點蛛絲馬跡,他都不放過,拿出了寫論文的精神寫報導。
一頭扎進三星堆研究中,白建鋼在成都一呆就是一個月。 11月,四川已經入冬,因為沒有暖氣供應,濕冷的冬天讓白建鋼背上佈滿了濕疹,但他依然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在圖書館、博物館、四川大學之間。 “心裡就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把三星堆說明白了。”白建鋼心裡很清楚,學者們暫時還不敢發言、說話,他一個記者,寫出來的考古報導,稍有差池都會背上罵名,不僅會毀了個人前程更會連累報社,所以,每一字、每一句,他都反复推敲,並找到對應的論據。 “最後的成稿,我給考古專家童恩正教授過目,經他確認後,我的心裡才有了底。”白建鋼說。
沒有電腦拷貝的時代,一個月的心血差點“被順走”
經歷一個月高度緊張的工作,他終於完成了“大稿”。誰曾想,一個小插曲差點將他擊倒。他回憶說,完稿後他謄寫在稿紙上,裝好信封,騎上自行車,請童恩正教授把關歸來,不想路上遇到小毛賊,將他放在自行車後座的公文包給順走了。 “當時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包裡沒錢,但是我的稿件以及所有採訪資料都在裡面,如果真的不見了,這稿子要我重寫一遍,是沒有辦法100%復原的。”白建鋼說,“我手心都在冒汗,立刻就去報警了,好在那個派出所的警察同志特別靠譜,動用了所有警力,一個小時就給追回來了。”說起這一段,白建鋼至今仍心有餘悸。
終於,在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大版面刊發了這篇報導。此後,《光明日報》又連續刊發了白建鋼采寫的《銅像之王》《頭像之謎》《黃金面罩》《天外來客》《神樹和羊》五篇“目睹記”,引發全國乃至世界關注。要知道,在此之前,關於三星堆的報導,沒有人將它和西方青銅文明做過比較,而白建鋼的文章,以科學方法、從學術角度,對三星堆的價值進行了評估,並對它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大膽猜想、小心求證,讓世人看到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古蜀文明。
讓東方了解西方,讓西方了解東方。白建鋼說,自己雖然只是一個考古記者,但是在大眾和專業之間架起了橋樑,讓西方更了解東方,這就是媒體人的責任與價值。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4/14/node_A12.html#content_101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