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脫離了器型之美,紫砂壺僅僅是用紫砂泥製成的容器而已,其藝術價值大打折扣。
習壺最好的方法便是通過流傳百年的經典器型,研習其架構和細節,捕捉微曲之美。
“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桃源賣茶,居然有人自帶“秤”來,是以防賣家缺斤短兩麼?倒也不是其實這詩中所說的“秤”,並不是拿來稱重的,而是一件形似秤砣的紫砂器——秦權壺。
秦權壺,不矯不揚,卻自帶君主的威儀,被愛壺人喻為“壺之王者”。而若細究這秦權壺王者風範的由來,自然繞不開藏在它身後的千年衡器——權。
我國古代將長度、容量、重量這三種量,稱為“度量衡”。所謂“度”即審度,用來確定物體長度;“量”即嘉量,用以確定物體的體積;“衡”,又稱「權」,指衡權,用以確定物體的重量。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國從一個地處西陲的小國,一路披荊斬棘,歷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達成了“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大業。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在《東周與秦代文明》中,李學勤先生曾評價秦統一的影響——“範圍絕不限於亞洲東部,我們只有從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價它的意義和價值”。而在秦朝大刀闊斧的諸多新政中,“統一度量衡”更是熠熠生輝的一項壯舉。
春秋戰國時期,邦國林立,度量衡標準不一,相互交流困難重重。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沿用商鞅變法制定的規則,頒布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將各地不一致的度量衡,進行明確統一。
▲陝西鎮原縣博物館 國家一級文物 秦詔版 ;秦始皇發布了很多銘刻“統一度量衡”政令的詔書。此類詔書,有的刻於銅版,後人稱之為“秦詔版”,也有的直接刻於當時使用的衡器「權」上。
另外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和校驗制度,所有度量衡器在領用前,必須經過官府校正,且每年至少校正一次。我們所說的秦權,即秦朝用以確定物體重量的衡器「權」,懸掛於秤桿之上,通常由銅、鐵、陶、瓷、石製成,俗稱秤錘、秤砣、秤權。
而帶有銘文的秦「權」地位更為非凡。它並不是民間流通使用的普通衡器,而是由官府監製、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準器,專門用來校正、核准。
秦詔版鐵權
煙台市博物館藏
在古代,度量衡器對人們來說不僅僅是用以計量的尋常工具,它們還像徵著“權衡”的標準,乃至秦始皇的威嚴魄力。 《孟子・梁惠王上》中將度量衡與待人處事的標準作類比:“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此外由度量衡衍生出的諸多詞語,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權衡、權利、權力、權時、權威、權柄、權貴,乃至權術,都與衡器「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秦權壺的器型即由秦代衡器「權」構思而成。
原文鏈接: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8827aff9-d0e3-45ea-b6b7-856182c94a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