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三種嶺南樂曲,你究竟知幾多?
來源:橙新聞    2019-02-18 15:40
提起廣東傳統音樂,很多人首先跳出腦海的是粵劇。殊不知,廣東傳統音樂中具有濃厚客家及海陸豐特色的白字戲、花朝戲及皆歌,這三樣稀有特色傳統樂曲是地地道道的嶺南瑰寶。

【識港網訊】提起廣東傳統音樂,很多人首先跳出腦海的是粵劇。殊不知,廣東傳統音樂中具有濃厚客家及海陸豐特色的白字戲、花朝戲及皆歌,這三樣稀有特色傳統樂曲是地地道道的嶺南瑰寶。

白字戲是用廣東海豐、陸豐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陸豐等粵東地區,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改用當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字戲《秦香蓮》劇照 圖:廣東文化網

 

花朝戲源于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話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客家地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花朝戲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其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生動形象的語言真實反映了紫金縣客家人的喜怒哀樂、理想追求和精神個性。

花朝戲演出歷史資料 圖:廣東文化館

 

皆歌是客家民間音樂中的獨特形式,以客家方言演唱,因其易學易懂、人人皆唱,故稱為「皆歌」。

皆歌有很強的觀眾參與性和互動的特徵。皆歌是快板式的詞語,具有歡快的曲調,這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交流中形成的,它特定的襯詞很容易吸引觀眾參與和互動,往往台上剛唱完第一句,觀眾就馬上大聲接唱襯詞;台上唱完第二句歌詞,觀眾同樣大聲接唱。因此,皆歌不僅具有濃厚的喜慶特徵,而且還具有群體特徵。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廣東音樂系列」將於4月獻上「嶺南山海有情音樂會——白字戲、花朝戲及皆歌」。

「嶺南山海有情音樂會——白字戲、花朝戲及皆歌」 圖:康文署

 

音樂會節目包括海陸豐白字戲及客家花朝戲傳統樂曲,更邀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字戲項目傳承人吳佩錦與鍾靜潔攜手演唱,還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黃麗華將選唱花朝戲代表劇目《賣雜貨》,加上國家一級演員黃紅英演唱客家皆歌《一唱鬧洋洋》,由香港嶺南音樂團及內地優秀演奏家伴奏,為觀眾呈獻一系列嶺南地區民間音樂精髓。

「嶺南山海有情音樂會——白字戲、花朝戲及皆歌」 圖:康文署

 

演出曲目包括:

白字戲音樂演奏的《過江龍》、《樓台會•山伯訪友》、《小拜堂》和《放走曾榮•夫妻總有團圓日》與白字戲演唱的《金葉菊•忘不了社稷蒼生》、《徐九經升官記•當官難》、《擂茶小調》和《五女拜壽•風雪尋親》;

花朝戲音樂演奏《捲珠簾》、《王大娘》、《留情郎》和《萬年歡》;花朝戲演唱的《賣雜貨》、《梁山伯與祝英台》選唱〈我家有個小九妹〉和〈你我鴻雁两分開〉、《冰娘慘史》選唱〈莫非聽說邊關訊〉;

皆歌《一唱鬧洋洋》。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2/15/010110012.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