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口岸24小時貨運通關、科研設備免關稅進入、跨界車輛實現統一平台管理。 2020年面對疫情和國際貿易不確定因素等影響,深圳海關積極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各項政策紅利,開拓進取、創新服務,在完善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物流互聯互通、促進深港澳規則銜接、優化通關模式以及支持科研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用力,取得階段性成效。
去年12月,在深圳海關和地方部門的緊密配合下,深圳灣口岸實施24小時貨運通關,這是深圳第二個實施24小時通關的口岸。同時,蓮塘口岸貨運業務開通、皇崗口岸重建順利推進,深圳口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為大灣區物流互聯互通打下堅實基礎。
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除了口岸建設,深圳海關按照“政府牽頭、成立平台企業、多種扶持政策組合拳”的方式推進深圳中歐班列啟動。推動中歐班列常態化運行。裝載電子產品、機器機械、醫療器械、防疫物資等貨物超萬噸。創新國際分撥集拼物流模式。創新構建MCC前海、MCC鹽田新物流模式,助力打造全球供應鏈樞紐。將“東西部港區一體化”項目拓展到中外運、招商保稅等企業,將線路拓展到機場—前海。
在暢通大灣區內物流鏈方面。深圳海關創新多種監管模式,試點內外貿同船運輸,推進“黃埔老港—東莞港—深圳蛇口港”路線,陸續開通了“中山港—鹽田”“小欖港—蛇口”“洪灣碼頭—鹽田”等航線,並按照規定受理船舶開展內外貿同船運輸申請。推進“惠鹽組合港”建設,形成以深圳西部港區為樞紐港、珠江沿岸港口為支線港的城際“組合港”格局,將“組合港”延伸到大灣區內其他地區,促進深圳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生產要素快速流動。目前,“組合港”已實現1.82萬標準箱標箱貨物流轉,“深圳蛇口—順德新港”的“組合港”新線路試運行。
建設大灣區,區內各地如何協調配合,特別是深港澳規則如何銜接,這是一個重要課題。深圳海關開展先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車輛信息管理綜合服務平台可以讓海關與地方政府部門的跨境車輛信息共享和監管互認。目前,該平台已在皇崗海關試點運行。
同時,深圳海關積極推廣運用“跨境一鎖”通關模式,在兩地陸路邊境口岸給予更加優惠和便捷的通關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賽馬產業發展,對香港賽馬實行“一次審批、多次往返”的進境動植物檢疫審批制度,在許可證有效期內賽馬可以多次往返粵港兩地。新冠疫情以來,在兩地疫情防控措施不斷調整加嚴的情況下,深圳海關多措並舉,保障了賽馬的常態化運輸。
科創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支持科研創新產業發展方面,深圳海關創新舉措不斷。深圳海關積極推動落地科研設備免徵關稅進入大灣區這項政策紅利,在海關總署指導下,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6家香港高校在深圳設立的研究機構均取得科研院所免稅主體資質,從而使上述機構能夠順利享受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2020年,這些研究機構從境外引進設備享受減免稅款超500萬元。
深圳海關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科研樣品在大灣區內限定的高校、科研機構跨境便利使用。精簡審批申請材料。對高風險特殊物品實行“一次審核、多次採信”便利監管措施,在檢疫審批、風險評估等環節精簡申請材料,可精簡申請材料、審批時間壓縮一半以上。
原文鏈接: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1/29/content_23931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