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1月26日10時30分,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團隊和暨南大學海洋研究人員拎著大小不一的採樣瓶,從南澳辦事處斜嚇社區碼頭迅速踏上一艘漁船,駛向監測目標海域。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採集近日深圳大鵬灣和大亞灣海域出現的棕囊藻、夜光藻和血紅哈卡藻赤潮樣本。這是時隔15年深圳再次出現的大規模棕囊藻赤潮,自這次赤潮爆發以來,這是他們連續第7天出海監測。
1月18日,深圳大澳灣海底攝像頭拍到附近海域出現球狀棕囊藻,短短5天內,攝像頭已經完全被棕囊藻覆蓋,預示將出現大規模赤潮。發現異常情況後,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監測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採樣調查。經現場觀測,大澳灣-南澳附近海域海水中有淺黃色2~10毫米的膠狀球體漂浮,覆蓋約0.2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海面未見魚類死亡現象。工作人員很快判定,這片海域爆發了棕囊藻赤潮。同時,在大亞灣近岸海域也發現了赤潮,23日,大亞灣楊梅坑-鹿嘴附近海域夜光藻和血紅哈卡藻引起的赤潮達到高峰,面積約6平方千米。
26日上午,工作人員分別前往大澳灣、月半灣、金沙灣和魚排養殖海域等多個監測點進行水質觀察和样本採集。 “上一次深圳出現這樣大規模的棕囊藻赤潮,還是在15年前。”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工作人員翟曉輝觀察著海水說,取樣器採集到肉眼可見的棕囊藻是一種赤潮藻類,形狀為2~12毫米的膠質球,如果它的“囊”破了,“屍體”會變成絮狀物漂浮在海水中,破壞海洋水質。
翟曉輝告訴記者:“棕囊藻是一種有溶血性毒素的浮游藻類,主要會對近海養殖業造成危害。如果食用這些被這種藻類污染的魚類、貝類,很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針對此次大規模赤潮,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將聯合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相關單位繼續跟踪監測,並嘗試通過新技術提高檢測準確度,最大程度保障深圳海域的生態環境和水質安全。
新聞鏈接
赤潮是由於浮游生物爆發性增殖而引起水體變色的有害生態現象,會帶來魚類死亡、水質污染等問題。其成因普遍認為是海水受到有機物污染所致。
原文鏈接:http://wb.sznews.com/PC/layout/202101/27/node_A11.html#content_98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