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深圳的醫療在全國處於什麽水平?今年7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发布了《關於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的通報》。在這份官方“國考”成績單中,深圳有7家三級醫院進入全國百強,2家三級醫院進入全國十強。
這是深圳“新醫改”啟動以來,深圳醫療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深圳的醫療資源總量已經十年翻一番,基本建成15分鐘醫療服務圈。深圳已經形成了23個區域醫療中心和23家基層醫療集團,初步滿足了市民就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和疑難覆雜病癥診療的迫切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圳通過構建“區域醫療中心頂天+基層醫療集團立地”的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以健康為導向,高效配置醫療資源,形成分級診療的格局,有效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沈,加速邁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時代,努力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
1
28天實現本地感染病例零新增
塑造公開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深圳樣本”
今年年初,深圳拉響了湖北之外全國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聲警報。疫情防控初期,第一時間預警、第一時間部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在社康機構接診報告除武漢以外的全國首例確診病例,率先在全國拉響疫情傳播預警信號,打響廣東抗疫“第一槍”。
深圳堅持“外嚴防輸入、內嚴防擴散、嚴防再輸出”,采取最嚴格、最全面、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僅用28天即實現本地感染病例零新增,67天即實現境內確診病例清零,保持了社區傳播零報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場所零感染,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總體形勢平穩向好。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高度評價深圳防控工作,並向全球推介深圳防控策略,深圳的疫情防控經驗還登上世界權威專業雜志《柳葉刀》。同時,深圳創新疫情信息发布機制,率先在國內公布確診病例逗留小區或場所,塑造公開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深圳樣本”,為大型城市疫情防控提供“深圳樣本”。
按照國家和省衛生健康委統一安排部署,深圳火速動員,緊急抽調組建醫療隊前往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從2020年2月9日至24日,深圳累計派出五批醫療隊(共計77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省武漢市和對口支援湖北省荊州市,各支隊伍均匯集了相關專業的精兵強將,均圓滿完成支援任務。
2
新引進15個高層次醫療團隊
全市醫療資源顯著增加
深圳在不斷提供醫療資源供給的同時,積極引入“國家隊”,在“補短板”的同時,打造衛生健康事業的“新高地”。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圳醫療資源配置實現了翻一番,醫療衛生機構數由1827家增加至4437家,增長了1.4倍;床位數由2.28萬張增加至5.65萬張,增長了1.5倍,千人口床位數由2.20張提高到4.20張,其中原特區外地區千人口床位數由1.64張提高到3.62張;衛生工作人員數由6.77萬人增加至12.43萬人,增長了0.84倍,千人口醫生數從2.05名提高到3.03名。此外,全市三級醫院增加到47家,三甲醫院從4家增加到18家,基本實現每個區至少配置1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基層醫療集團,每個社區配置1家社康機構。
深圳積極引進名院名校來深辦醫,舉辦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中國醫科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口腔醫院等一批合作共建醫院。隨著“國家隊”的落地,深圳腫瘤、心血管等方面的診治水平加快提升,全市市域住院率達到98.1%。
與此同時,今年深圳新引進高層次醫學團隊15個,完成三名工程五周年績效評估,對第一批7個建設成效優良的團隊予以第二輪財政資助。
此外,深圳還加快推進衛生健康重大項目建設。市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新華醫院、中醫院光明院區、大鵬醫院、沙井綜合醫院等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加快推進,港大深圳醫院二期、腫瘤醫院二期開工建設,新增床位5280張,新增醫院7家,其中三級醫院1家。
3
打造“頂天立地”格局
成立15個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在提供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深圳也立足打造“頂天立地”的醫療格局,實現全市一盤棋。
2019年,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发布了《關於深入推進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頂天立地促健康”的衛生健康事業发展新格局。市屬公立醫院牽頭建區域醫療中心,“主攻”急危重癥和疑難覆雜疾病,負責學科建設“頂天”;區屬公立醫院建基層醫療集團,“主攻”占比高達90%以上的常見病、多发病,負責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立地”。到2025年,深圳要組建23個區域醫療中心、23家基層醫療集團,一個“頂天”,一個“立地”,互相配合,共同組成全市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頂天立地”的基礎上,今年,深圳成立了15個重大疾病防治中心,讓區域醫療中心一肩扛起承擔重大疾病防治的任務。與此同時,深圳也構建起重大疾病防治中心為“龍頭”,聯盟醫院為“骨幹”,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為“網底”的防治聯盟,讓區域醫療中心與基層醫療集團一起“促健康”,構建重大疾病“防治管”閉環。同時,以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等疾病為重點,全面啟動實施13個醫防融合項目,初步實現對重大疾病預防、治療、康覆一體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以前,各個醫院都想把專科做強,醫院和醫院之間容易掐架。通過成立聯盟,讓各個醫院有了定位,區域醫療中心管好疑難雜癥,基層醫院做好一般的治療,社康做好疾病的預防和康覆,大家各司其職。”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牽頭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顏紅兵說。
在顏紅兵看來,重大疾病防治聯盟對解決“看病難”也有幫助。“即便在阜外醫院,也有一半的病人是常見病,不是危急重癥,但這就造成一種看病難,專家一號難求的情況。而通過組建聯盟,讓深圳醫院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水平同質化、標準化,那麽,一般的患者就能在基層醫院解決問題,這也避免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浪費。”顏紅兵說。
據悉,深圳基層醫療集團模式獲國際頂尖醫學雜志《柳葉刀》推薦介紹,構建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圳模式”,榮獲第三屆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平台中國健康產業特別貢獻“奇璞獎”。
4
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
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83.73歲
根據《關於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實施意見》,到2030年深圳人均預期壽命達83.73歲,較2019年的人均預期壽命81.45歲再提升2歲;嬰兒死亡率不高於2‰,孕產婦死亡率不高於5/10萬,繼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不高於15%,達到发達國家平均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環境、健康管理、健康產業等指標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在醫療資源建設上,深圳也提出力爭到2022年、2030年,分別有1至2家、3至5家醫院進入全國醫院排名榜百強。與此同時,通過深化與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以及境內外一流機構合作,共建高水平醫院、醫學院、醫學科研機構,未來深圳將推動更多醫學優質資源集聚,在腫瘤、心血管等領域建設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專科疾病防治中心,在兒科、神經外科、口腔、眼科等領域建設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醫療中心或醫學中心。加快中山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建設。
在“建高地”的同時,深圳也持續“強基層”。未來,全市將建成11家綜合類區域醫療中心、12家專科專病醫療中心和20家基層醫療集團,實施社康機構、全科醫生倍增計劃,加強社康機構業務用房保障,到2025年、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全科醫生逐步提高到5名、6名以上。
在應對突发重大疫情上,未來深圳構建“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傳染病戰略儲備醫院+发熱門診網絡醫院”為主體的傳染病救治醫院網絡體系,完善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高標準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醫學裝備建設,推進實驗室、檢驗檢查、醫療救治等裝備現代化建設,建設國際一流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傳染病醫院,所有二、三級醫院設置規範化发熱門診、隔離病房和負壓病房、負壓手術室,增配負壓救護車。
市民說健康
這幾年我深切感受到深圳醫療衛生領域发生的巨大變化。一方面,醫療整體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深圳通過引進名醫、名院、名診所,百姓不出深圳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名醫;另一方面,社區的社康中心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完善,就醫越來越方便。
除此之外,深圳在智慧醫療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不僅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預約、繳費、查看檢查報告等,還能在互聯網醫院完成全流程的就醫體驗。在疫情防控期間,既節省了時間,又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
——羅湖市民朱先生
原文鏈接:http://wb.sznews.com/PC/layout/202012/31/node_A05.html#content_9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