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記者從廣東省財政廳了解到,該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支持把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建設美麗廣東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緊緊圍繞《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任務目標,制定省財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攬子資金安排方案,計劃2018-2020年期間投入683億元、實際落實資金達722億元。
資金安排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戴運龍介紹,為保障完成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目標,資金安排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重點投向最關鍵、最突出、群眾最關切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強化對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重點流域綜合整治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任務保障。
2018-2020年期間,安排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相關資金329.28億元,推動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體系,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安排水污染防治相關資金263.79億元,強調“保好水、治差水”,財政資金重點保障國省考斷面達標攻堅、飲用水源地保護等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水環境整治項目。
與此同時,以生態補償政策為切入點,依托“四個機制”全局謀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建立更具普惠性的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发展格局為引領,將財政補償轉移支付由26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擴圍至48個生態发展區縣,由50個國家級禁止開发區擴圍至145個省級以上禁止開发區,將生態保護紅線區和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新增納入財政補償範圍。
二是建立更具互利性的流域上下遊橫向補償機制。2016年以來,省級財政落實粵桂九洲江、粵閩汀江——韓江及粵贛東江等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共計13億元,支持加強與上遊省區的合作交流,推動構建上下遊聯防聯動、共治共享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體系。同時,積極推進省內重點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試點,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共同印发《廣東省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實施方案》,探索建立“受益者補償,保護者受益”的生態補償政策,從體制機制上構建經濟補償和行政管控相結合的全流域長效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三是建立更具市場化的多元生態補償機制,充分发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著力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節能減排環保行業綠色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推動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積極推進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權有償使用交易體系、林業碳匯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體系。通過林業碳匯碳普匯項目減排量市場化交易,為貧困村增加集體收入发掘新的綠色增長點。
四是建立更具可持續性的生態保護发展長效機制,制定出台《廣東省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分區域差異化補償方案(2018-2020年)》,按區域實施生態公益林的差異化補償政策,平均補償標準由2018年的32元/畝提高到2020年的40元/畝;支持生態保護修覆與文化產業发展相結合的廣東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落實規劃編制經費2380萬元和創建啟動資金1億元;制定支持萬里碧道建設一攬子資金扶持計劃,立足碧道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從流域層面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促進區域經濟发展和人居環境改善。
讓保護環境的地方更有獲得感
廣東出台了《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辦法》,省級財政資金分配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建立“誰保護、誰得益,誰改善多、誰得益多”的資金分配機制,讓保護環境的地方不吃虧、多受益、更有獲得感。
全面推進跨部門、跨領域資金統籌整合,廣東省財政還構建了“1+6+X”(1個戰略領域、6個財政事權、X個政策任務)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體系框架,財政資金對關鍵問題、關鍵領域的保障力度不斷提高。
同時,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全面實施PPP模式建設垃圾、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截至2020年6月,已納入省PPP項目庫的生態環保類PPP項目共258個,總投資額1177億元,其中217個項目已簽約落地並進入執行階段,總投資922億,強化專項債對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保障,2018-2020年累計安排相關領域專項債資金超過500億元,由各地按規定,結合實際自主決策支持符合发行條件的項目建設,環保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012/28/node_A04.html#content_96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