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40年前,粵海不過是一片灘塗,大雨過後或者海水漲潮,不少地方就會被淹沒。40年後,粵海街道23.8平方公裏的轄區裏,密集分布了212個產業園區,活躍著超千家高新技術企業,走出了華為、中興、大疆這樣的硬核企業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巨頭,誕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獨角獸”企業,貢獻了超過3000億元的GDP。記者了解到,從一片灘塗到“中國矽谷”,引領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粵海街道是觀察深圳經濟特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窗口,從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智造,這背後是深圳人敢闖敢試、創業創新的精神,也離不開包括深圳稅務在內的政府部門一路護航,為一個個創業夢想,打造出最優的營商環境。
深圳科技工業園成立於1985年,是國內最早的高新科技園區,是粵海街道的起點,也是深圳科技產業發展的起點。在這裏,以“三來一補”起步的深圳開始了轉型探索。“大家都知道粵海街道起步初期的政策優惠,其實政府部門的優質服務也是吸引企業和人才的重要一環。”據第一批來深的老稅官回憶,改革開放初期,一家日資企業考慮在中國投資,為了測試投資環境,同時向三個城市發了稅收政策咨詢的函件,彼時剛剛成立的深圳特區是第一個給出明確回復的,深圳稅務的高效率讓這家日企當即決定來深投資。
時針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華為從南油大廈搬到粵海街道管轄的深圳科技工業園,彼時的華為剛剛起步,企業資金還不充足,企業準備把分紅的資金換成企業的股份給員工,這部分要不要征收個人所得稅是個問題。“我們馬上把這一情況上報市局,再由業務骨幹提出專業意見,第一時間上報給國家稅務總局,為企業的融資發展解決後顧之憂。”據南山區稅務局老稅官介紹,當時深圳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經常遇到一些新的稅務問題,深圳的稅務人員第一時間收集整理問題,參照發達國家稅收政策,結合自身征管實踐,高效率地整理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和意見建議上報給稅務總局,在探索現代化稅收征管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2000年之後,粵海街道內高新技術企業每年開業登記戶數爬坡式增長。據統計,2011-2016年每年高新技術企業開業登記過百戶,2011年後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占比53.6%。騰訊、大疆、中興、邁瑞、大族激光、金蝶軟件、創維數字、海能達、華強文化……深圳稅務人見證了一座座寫字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全球知名的民族企業應運而生、發展壯大。
“深圳是創業的熱土”,許多知名企業家在不同的場合下給過同樣的結論。從最初的“三來一補”起步到高新技術產業崛起,再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深圳市政府從“給政策”“抓項目”到優“生態”造“環境”,一直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來抓,而稅收作為營商環境的關鍵一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大族激光2019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約3.08億元,2020年1-8月公司享受軟件產品即征即退的稅收優惠可退稅約3381萬元,享受出口增值稅“免、抵、退”的稅收優惠可退稅約5032萬元,疫情期間,公司享受減免1-3月房產稅及城鎮土地稅約計222.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