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一個普通市民眼裏,一座偉大的城市,該是什麽樣子?
“要有青山綠水、碧野柔光,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願意在這裏安家。要有產業高校、優秀文化,讓我們的生命飛起來。要有政府善治、體制保障,讓我們願意在這裏和它慢慢變老。”在深圳舉行的一次論壇上,已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的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青,曾如此詩意地描述她心中的深圳、她向往的深圳。
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這個“詩意”的描述被概括為“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心系民生冷暖、胸懷萬家憂樂,“人民”始終是一個念茲在茲的主題。
回眸深圳經濟特區40年,與這座城市的經濟實力崛起同步“生長”的,是千千萬萬懷揣夢想的人匯聚到這裏,在奮鬥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閃耀在深圳改革發展的時代答卷上。
從“人人來闖”到“人人棲居”,深圳始終把發展和保障人作為最高追求
人們為了活著,聚集於城市;為了活得更好居留於城市。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新時代治國理政思想,從根本上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厘清了經濟建設與民生發展之間“手段”和“目的”的關系。
深圳被稱為世界城市發展奇跡。從奇跡到美好之間的橋梁,就是深圳人在創造奇跡的過程中迅速意識到,城市發展的更高階形態以及城市存在的更深層意義:如何讓人生活得更美好。因為,人的集聚,才是一座城市永恒的發展的動力源,只有把發展和保障人作為城市的終極追求,一座城市才會被人認可、依賴,最終化為托舉向前向上向善的溫暖力量,支撐這座城市永葆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
“凡是廣大市民群眾關心的,就是黨委政府應該關註的;凡是廣大市民群眾呼籲的,就是黨委政府應該解決的。大到教育醫療服務、社會公平正義,小到公交站臺、天橋、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要認真對待,以向問題的‘叫板’贏得市民群眾的‘叫好’。”這是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民生經”、政績觀。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在危急時刻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時間部署“對確診患者應收盡收、對疑似患者應檢盡檢”,救治患者不惜代價、不計成本;全社會動員,實現全市無死角的立體防控體系;本著“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原則,在疫情伊始就啟動建設、用20天時間建成了可提供千張床位的市三醫院應急院區。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不惜財力投入民生,讓市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紅利。從實施總投入超過1000億元跨年度、跨“十二五”規劃的12項重大民生工程,到單獨開列每年的民生實事清單對照完成,深圳大手筆投入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傾財力保障民生發展所需。最近3年,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接近9000億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領域。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將“以人為本”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大到城市發展理念的擘畫,小到一座公交站臺、一處廁所、一條綠道的選址設計,都盡可能以“人之所需”為基本考量。近期,在研究“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時,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結合起來,突出以人為本、宜居優先;在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中,深圳不僅建園區、引入高端項目、高端企業,還著力打造和美宜居的“城市新客廳”;在河流治理中,深圳不僅僅滿足於水質的達標,還把汙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景觀創建結合起來,同步打造城市親水宜居環境,讓水更清、岸更美,成為市民觀景休閑的新去處。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充分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決策參與權”,近年來,在制定禁食野生動物、強制垃圾分類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劃地鐵、垃圾處理設施等重大民生項目時,都會提前公示信息、廣泛征求民意,讓人人都能有序參與城市決策治理。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直面老百姓最關註最急迫的民生痛點,不躲不拖,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對住房、教育、醫療、出行、治水等“老大難”問題一一“開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前瞻布局智慧城市建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政務,看病預約、掃碼乘車、落戶“秒批”,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4%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零跑動”,政務辦事需提交的材料減少70%,通過讓城市變得更聰明,為生活增添便利,為民生幸福加碼。
……
深圳正生動實踐著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破解民生難題,以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從經濟特區邁向先行示範區,深圳堅持以改革破解民生難題、以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以“握手樓”著稱的“城中村”曾是很多人來深圳打拼的最初落腳點,福田區水圍村就是其中的一個。但今天,這裏街道整潔,設計現代,配套完善,“水圍檸盟人才公寓”成為深圳首個由城中村改造成的人才保障房,因為采用“政府-國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改造模式,租金比周圍市場低近一半。
劍指高房價的“大城市病”,深圳推出被稱為“二次房改”的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為此,深圳將分階段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70萬套,“十三五”期間累計籌建40萬套,僅2019年就建設籌集了公共住房8.8萬套。
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
作為高學歷創新人才聚集的城市,深圳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和高質量教育的期待也日益突出,以普通公辦高中學位為代表的學位緊缺,成為這座超大型城市“成長的煩惱”。
深圳創造性地提出建設“高中園”的設想。寸土寸金的深圳騰挪土地,今年1月,4座“高中園”選址全部確定,6月,第一座高中園正式動工,未來3年,深圳將通過新改擴建30所公辦普通高中,新增公辦普高學位6萬個。不僅如此,2020至2022年,深圳要新改擴建146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1萬個,努力讓入學難得到有效緩解。
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
深圳的醫療事業一度也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通過引入高端醫療資源、醫療團隊,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七、第八醫院在內的一大批新醫院已經建成或正加快建設,一批批醫療界“大牛”,正在成為“新深圳人”,通過實施一系列重磅醫改舉措,深圳的醫療整體水平正迅速提升,國際醫療中心,是深圳的下一個目標。
“幼有善育”“勞有厚得”“老有頤養”“弱有眾扶”……
一個個惠民之舉,一樁樁利民實事,為深圳的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
不久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的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單,深圳光榮登榜。從這張讓“老百姓用自己的感受來為美好生活打分”的榜單可以看出,深圳近年來圍繞“將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體市民”所作的努力,已經或正在變成老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一座移民城市,這座“美好生活城市”散發出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正把越來越多人的“他鄉”變為“家園”。
在成就個人夢想的同時,造就一座偉大的城市
以人民為中心,不但要一切“圍繞人”,也要讓一切“依靠人”;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民生公共品”,還要強化城市的“民心歸屬感”,讓人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
因人才而興的深圳,始終把人才當作第一資源。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時全市只有兩名技術員,40年間,深圳科技大軍人數超過200萬,增長了100萬倍,目前全市高層次人才總數超過1.6萬人,留學回國人數超過14萬人,全職院士46人。
其吸附人才的強勁“磁場”,在於用更具吸引力的制度環境,讓更多各類人才在此落地紮根;在於用更優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微觀主體在市場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於以真正的全球視野、全球標準打造“全球標桿城市”。
在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深圳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大對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在構建全方位服務生態體系上,深圳為來深求職的畢業生提供“青年驛站”免費短期住宿和就業指導,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務,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市人才創新創業基金,為初創期、種子期人才創業項目提供金融支持。
在為人才提供事業發展平臺上,深圳不斷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在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自主評定高層次人才試點;在構建“心有所歸”的精神激勵體系上,深圳以立法形式在全國首設深圳人才日,建成全國首個人才主題公園,建成深圳人才史館,設立人才榮譽和獎勵制度,頒發鵬城傑出人才獎、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獎,讓人才“名利雙收”……
“來了,就是深圳人”。
“深愛人才、圳等您來”。
一座偉大的城市,就是能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